國王縣河川復育新工法 防洪保育佳成本低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10月19日報導】-治水減碳專題報導系列之五(中央社記者楊淑閔華盛頓州國王縣十九日電)華盛頓州國王縣採取獨特河川復育工法,整治 Green River不與河搶地,上、中游恢復生態複雜性、遷徙住戶、復育洪水平原,下游平衡工業區利益與生態保育,研議新式河堤,防洪成效佳、成本又低。相當值得台灣參考。

台灣政府對生態保育或相關研議多半委託大學專案處理,國王縣府編制內即有生態學者。

負責Green River河川復育與防洪工作的Joshua J.Latterell 與Dan Eastman就是投入新河川復育工法的實做博士,長年專注推動的關係,讓他們對於學習大自然處理水的模式,態度更明確、行動力也更強。

當兩位生態專家帶領記者來到 Green River上游時,他們指著衡跨河道中的巨大木頭說,「河流生態需要的是比較複雜的系統,不僅是為了養分交流,連外觀都要紊亂些;現在大家目堵這麼凌亂的現況,才是河流的樣貌;河流該有淺灘、深潭、有倒下的大樹卡在一起、有各種生物的棲息地。」


美國華盛頓州國王縣Green River下游為工業區,縣府防洪單位主管Steve Bleifuhs說,2層梯新堤壩往後退 25 呎,讓河道更寬,河岸邊堆木頭供鮭魚棲息,中階平台種原生植物鞏固堤壩。//中央社 九十七年十月十九日

Joshua說,人為因素,直接、間接的改造河流,已經把河流變成過度簡單的系統,這會讓水大量、直接流向下游,反而易造成水患;十幾二十年來,科學家發現,人看起來對河川不好的事,其實對魚的生態才好,對河流也好,人應該以河中鮭魚的觀點看待河川生態。

為此, Dan說,他們啟動直升機,費很大功夫,將巨型樹木堆到上遊河道中,形成Logjam,希望恢復河川原有複雜系統;這些Logjam並可存在一個世紀之久。

Joshua持續帶領記者往下走到 Green River中游,為了走到河岸邊,一行人至少走了20多分鐘的無路草叢,這麼大的地都是作為「洪水平原」之用。

負責下游防洪工作的縣府主管Steve Bleifuhs補充說,縣府每年都編列3000多萬美金預算,把受到河道改變、因而受水患的房子買下,請住戶遷走,10到15年來已買了50到60戶住家,將房子銷毀、重整河床,讓河流有自然的伸展空間,這就是縣府規劃的「洪水控制地區Flood Control Zone District」。

Joshua說,河流原本就會改道,河床邊有樹木會因河流沖刷土壤而倒下,接著形成Logjam,迫使河川改道,週而復始。這是河川生態的原貌,因此,河的兩岸原本就是河川改道使用的地,有了這些洪水平原予河川改道使用,河水流量才不會過大造成下游犯濫。

走到下游,Green River兩岸都是工業原區。Steve說,這一帶(下游綠河山谷)從1990年以來發生了 9次大型洪水災難,讓人們思考要有因應之道,加上氣候變遷,很多人都感受到冬天洪水愈來愈多。

他手指著既有堤壩說,大家認為公共建設要維持也要進步;且從1940年代留下來的防治洪水手冊是給國家一個標準化,並沒有考慮到每個地區有不同環境需求;於是他主管的單位提出一個新堤壩作法,分兩期進行。

Steve 說,1998年開始第一部份工程,將那時候堤壩頂端的土壤沉澱物等全部往後移25呎,堤壩側面成為兩層階梯外貌;2002年時再於中層平檯施做 mid slopebench ,在上面種植植物;最下層則在河案邊堆放木頭,作為鮭魚棲息地。

他指著這處相對是新完成的河堤說,施作時,一旁微軟公司重建廠房,協調後認同此兼顧環保生態構想,配合遷移廠房而成就這個新堤壩,現在上層還是單車專用道;側面整個植栽最後是本地品種長得最好,維護成本也最低,只要請人將滴水澆灌系統水塔置滿水即可。

Steve 說,當初很多人質疑此新堤壩會否成功,如今大家都很開心它成功了,華盛頓州也運用此設計概念施作;或許歐洲更早就有相關尊重生態的堤壩作法,50年前若能先這麼做,就可以讓洪水有更大的區域通過。

不過,此施工方式需要廠家配合才能施作,但至少這個被堤壩保護的工業區有40億、50億美金的價值,其中製造業創造了37億美金收入;此一仿效生態運作的堤壩,也試圖平衡工業區的利益與提高防洪功能兩種需求,另還達到節約維修成本、提供生態棲息及人們休憩場所的功能。

台灣每遇風災豪雨就引發洪水、土石流等災害,河川復育、防洪、防災一直是重要課題。國王縣獨特河川復育工法,相當值得台灣參考。

相關新聞
低碳足跡生活 台抗暖化油荒糧荒通膨
環保立國 日低碳社會計畫出爐
農作物抗暖化 美推出植物防曬霜
基隆關稅局簽署節能減碳十大宣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