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 :道德敗,市場焉能不敗?

劉孟奇

人氣 4

【大紀元10月8日訊】最近一個月來,從美國的次貸風暴,到中國大陸的毒牛奶風暴,一連串的事件讓市場中的投資人與消費者人心惶惶,而不管是金融市場,還是牛奶製品相關市場,都受到重挫打擊,短期內甚至看不到谷底何在。

造成這兩起重創市場風暴的主角,一邊是美國華爾街的「金童」,另一邊則是中國的牛奶農與收購商,這兩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上沒有交會,可是他們卻共享一個共同點,就是「缺乏道德約束的貪婪與投機」。

有人可能會問:「經濟學家不是肯定人的『自利心』可以產生有利社會公益的結果嗎?而這些人的動機無非也就是『自利心』而已,但是其結果卻明顯傷害了公眾利益,請問經濟學家要如何自圓其說?」

這樣的質疑當然有其根據,不過也有些誤解的成分。自亞當‧斯密以來,主流經濟學明確指出,人的自利心不只可以跟公共利益不相衝突,甚至還可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與改善大眾生活的「發動機」。但是要達到如此境界,必須有重要前提,那就是個人的「自利心」需受到「看不見的手」的引導;或者說,藉由競爭市場中的價格機能與利潤機制,能夠驅使追逐最大效用與最大利潤的個人與廠商,努力尋求資源的最有效率應用,而其結果自然能促進社會整體利益。

無論如何,不少批評者—例如「有閒階級論」的作者,鼎鼎大名的韋布倫 (Veblen) —指出,這種觀點有一個潛在的盲點,就是:萬一人的自利心,會誘使他去破壞「看不見的手」,也就是市場機制本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保證自利能夠與公益相調和嗎?

舉個極端的例子而言,今天如果有一家廠商,發現他的產品不受消費者的青睞,那麼市場機制或者要求他降價求售,或者驅使他提高品質,或推出創新產品,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果他辦不到的話,那麼無情的虧損就會迫使他退出市場,以讓其他更能有效運用這些資源創造利潤的廠商取而代之。

但是,今天如果這個廠商可以採取其他的方法來「消除」市場競爭,例如說:行賄官員,讓自己的產品取得獨賣特權;用不實謠言來打擊競爭對手;甚至用暴力手段來脅迫對手與自己勾結,或威脅對方退出市場。在這種「逐利手段毫無道德邊界」的情況下,從自利心到社會公益之間的連結,就再無保證可言。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濟的高度發展與高生產力有賴於高度專業分工,而高度的專業分工要能順利進行,則有賴於市場交易的「交易成本」不能太高。就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今天如果一個社會中生產牛奶跟生產蔬菜的人,兩者能夠分工,社會就能享受到比較利益與專業化生產的好處。但是如果今天生產牛奶的人,不能信任他所買到的蔬菜會不會有大量農藥殘餘,而生產蔬菜的人,不能確定他所買到的牛奶是不是被添加了三聚氰胺的話,交易必然萎縮,而大家可能還是覺得不如兩樣產品都自給自足,是比較妥當的做法。

面對交易成本,當交易規模還小的時候,大家還可以透過「跟自己熟識的人做生意」,來降低交易中的風險。但是以現在高度發達,跨國交易稀鬆平常的大規模市場而言,我們的交易對手往往都是我們所不認識的陌生人。在這種情況下,品牌商譽很重要,政府介入維護交易安全與契約履行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個人心中的道德感不能「崩盤」。

誠實、守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同理心—這些看不見,摸不著,似乎「不值錢」的道德感,其實正是一個國家要能高度發展經濟的首要「社會資本」。個人心中的道德底線一旦崩毀,品牌商譽就會失去意義,司法行政都會疲於奔命,政府扮演「公正第三者」的裁判角色可能被收買淪陷,甚至市場機制本身,都可能被侵蝕瓦解。一言以蔽之:道德敗,市場焉能不敗?從這一點來看,不管是次貸風暴,還是毒牛奶事件,所透露出來的警訊都不僅止於短期市場損失而已,值得我們嚴肅加以對待。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鋒筆天下】臧山:中國股市為甚麼跌?
南投「富而有德」餐會引起鄉親文化共鳴
金融海嘯  諾貝爾經濟獎恐轉向
經濟學教授:舞蹈能傳達出精神層面的東西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