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食俗怪吃說趣

木木

人氣 5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的歷史淵源、人文地理環境,形成了東西迥異、南北殊同的飲食文化現象。單看風情各異的怪吃怪俗,就夠您品味一番了。
  
麵條好像褲腰帶

關中盛產小麥,麵條是關中人主食。麵條的種類繁多,有棍棍面、拉麵、扯面、臊子面等。關中人最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像條褲腰帶那樣。這種面吃起來都很光滑、筋道,很有嚼頭,真可謂“既好食又飽肚”。
  
三個辣子一道菜

關中人吃辣椒比起湖南人、四川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四川人只是把辣椒作為一種調味品,而關中人則是實實在在地把辣椒當菜來吃,三個辣子一道菜足以見證。關中的辣椒色紅個長頭尖味極辣,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令人食欲大增。
  
泡饃食客掰

俗語說:沒吃牛羊肉泡饃,不算真正到西安,到西安必定要品嘗這“三秦第一碗”。西安的饃狀似燒餅,它不是咬著吃的,廚師只將它燒到八成熟,讓食客自行掰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再端回廚房,經調料師傅加工後才可吃。而再次從廚房端出來的便是地地道道的牛羊肉泡饃了。吃到嘴裏,饃筋味醇,實為佳餚。
  
三條沙蟲一碗菜

這是海南人所特有的一個食俗。所謂“沙蟲”,系一種棲息在海南沙灘邊的蠶科小動物,身體呈灰白色,沙蟲富含高蛋白、低脂肪,營養價值很高。海南人吃沙蟲除有沙蟲水鍋外,還喜紅燒沙蟲。一般以香菜或生菜加上三條沙蟲進行紅燒,其味道非常鮮美。
  
面鍋裏面煮鍋蓋

這是江蘇鎮江的一個非常有趣的飲食怪俗。傳說從前鎮江有一對夫妻,丈夫老是有病,胃口不開。妻子給他下面吃,不是嫌太硬,就是嫌太爛。一次,在煮面時,不小心將湯罐蓋子碰到鍋裏面去,誰知,丈夫吃了這碗面爽口適味。以後,妻子天天給丈夫燒鍋蓋面吃,從此,鍋蓋面在鎮江便傳開了,成了遠近聞名的風味小吃。
  
肴肉不當菜

此怪吃亦源於民間傳說。從前,鎮江酒海街有一個夫妻店,由於不慎,丈夫錯把硝當鹽醃了豬蹄。誰知硝過的豬蹄越燒越香,連路過的八仙之一張果老一聞到肉香之後,亦非要吃幾口。後來,因硝肉不好聽,就改為“肴肉”。就這樣,“肴肉不當菜”的習俗便流傳到今天。
  
吃的餅子像鍋蓋

陝北盛產麥子,日常生活以麵食為主。餅子,又稱大餅,每個重達數斤,形如一張大鍋蓋,吃時可切成三角形一塊塊,以便全家老少分而食之。陝北大餅表皮黃亮脆香,內瓤鬆軟,雖是陝北人的主食,而旅遊者初次品嘗,何嘗又不是一次地方風味的美餐呢!
  
吃的米飯用手抓

主要是指維吾爾族人最愛吃的食品“抓飯”,當地人叫“波羅”。抓飯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蔔、洋蔥和青油。做出來的抓飯,油亮生輝,香氣四溢,味道可口,營養豐富。就是吃時,維吾爾習俗要用手抓著就食。
  
閩西人吃老鼠幹

閩西有風味特色“八大幹”,其中寧化老鼠幹,是立冬後捕得田鼠、山鼠,經蒸煮、脫皮、剖腹、去腸肚後,將肉、肝、心共置於盛有米飯或細糖的熱鍋中熏烤幹。光亮透紅的鼠幹味香可口,與其他共烹炒後,為筵上名品。老鼠幹也是出口佳品。
  
生肉當饃又當菜

此菜即青海玉樹地區所特有的“下更保”。在每年的10月至11月期間將肥壯健康的牛羊宰殺後,劈成大小相同的塊狀(或只取淨肉切塊),也有把整頭牛破為18塊,穿串懸掛在避光通風處晾乾。這樣炮製出來的幹肉,色、香、味俱佳,且保持了新鮮牛肉的營養成分,食時不加任何烹調,入口脆嫩鮮美,易飽耐饑,別有風味。特別是天氣轉暖、青黃不接的春季,“下更保”更是野外遊牧藏民的食中之王。
  
螞蚱當做下酒菜

這是雲南十八怪之一。雲南人叫蝗蟲為螞蚱,在大理白族地區,尤其將“螞蚱”當作下酒菜。其吃法是將螞蚱燙死曬乾,除去翅膀、刺腳、尾部和腸肚,只留下頭、身子和大腿。洗洗乾淨,入鐵鍋以文火炒熟炒香,曬晾後,配上鹽、薑、蒜、辣椒、花椒、八角、紅糖等佐料拌勻,裝入瓦罐中,封嚴罐口,食用時取出來便可,味道十分可口。這實際是作醃製品食用,的確不多見。

(轉載自中國食療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食典故】有關宮保雞丁的傳聞
【美食典故】金華火腿的來歷
【美食典故】李鴻章的招牌菜
【美食典故】消暑聖品話愛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