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中國現代史(一)漢滿共和,肇造民國(上)

史明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我不是歷史學家,但現在卻要執筆寫中國現代史了。
因為中國現代史整個都被篡改了,其中充斥著謊言與欺騙,毒害著幾代的中國人,尤其是毒害著中國的青年一代。
從未有過一種邪惡勢力如此的篡改歷史的。
也從未有過一種歷史像中國現代史那樣被篡改的。
當你讀過歷史的真相之後,你才會明白:原來自己曾被如此惡毒的欺騙過……

中華民國實際上是漢滿共和的結晶

對於中華民國的締造,孫中山先生與他的革命党人功勞卓著,而清皇室及滿族人的明智大度、順應民心,對於中華民國的順利產生,也起了很積極的作用。

孫中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以此作為革命綱領。「民族」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就是推翻帝制,實行民主,「民生」就是平均地權,建國振興。

由於滿族皇室的從容大度,主動遜位,使「驅除」滿族成為了不必要,出人意料的實現了漢滿兩族,加上蒙、藏、回各族的大團結。這是漢族的大幸,也是滿族的大幸,也是中華的大幸。

在一個劇烈的歷史更替中,漢滿兩族沒有留下任何仇恨,沒有留下後遺症,這確實值得史家大書一筆。

在這一巨大的歷史更替中,可以說,孫中山是動於外,而滿族開明派是動於內,他們共同完成了共和體制,肇造了中華民國。

有人說:孫中山由於沒有徹底把清皇室「驅除」出去,造成了革命不徹底。這是民國開創者的一大失誤。

其實,後來出現的復辟,可以說與清皇室沒有什麼關係,清皇室更沒有主動策劃過任何復辟,雖然張勳復辟是把清帝從新擺上帝座,但那時的清帝是身不由己的。也就是說,後來出現的帝制復辟、民主不能很好的實現等事件,與保留並優遇清皇室沒有任何實質的關係。

孫中山:文弱的國父

孫中山先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是我們的現代國父,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必須清楚的。他宣導的「天下為公」理念,至今仍應是所有的為政者、所有的中國人的座右銘。他提出了三民主義,並終生為之努力,其精神至今仍感人至深。

但孫中山又是一個文弱的國父。

中國歷史的規律是「王者治國,兵征天下」。但綜觀國父的一生,其文韜卓著,而武略稍缺。這就使的他在締造和維護民國的過程中處處受制於人,難以舒展。

孫中山少有大志,又遊歷西洋,學貫中西,所以他能綜合中西體制之優劣,提出中國的民主體制方案。他做過醫生,卻走上了醫治國體質弱病症的「醫生」之路。他著書立說、到處演講、創立組織、籌款置兵,可是他首先是個讀書人,是個書生,所以他沒有親身組建軍隊,沒有領兵作戰。前期他依賴黃興,中期是得助于蔡鍔,後期是寄希望於蔣介石。他曾寄希望于軍閥,但終歸失望。等到他明白只有親自「兵征天下」、創立黃埔軍校的時候,命運留給他的時間卻已不多了……

上天賦予了他國父的使命,卻沒賦予他足夠的武略,所以使初生的民國先天不足,註定了民國歷程多艱。

「文治武功」,由於缺乏一者,所以國父的一生非常的艱難,其志難伸,令人感喟,也令讀史者深為感傷與同情。

在與袁世凱談判中,由於在武力上沒有優勢,革命黨人只能做實質性的讓步,被迫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把初生的民國的命運置於一個不可測知的未來。


袁世凱

孫中山在與內部人士的爭議中,由於他只有威望而沒有實力,最後也不得不同意妥協派的意見,把民國的命運置於袁世凱的控制之下。

在歷史上,在每一次歷史大更替中,開國者都是憑藉文韜武略,掃平群雄,統一中國,才能開創一個長期的時代。

孫中山先生由於手無一兵一卒,對於內部的妥協意見他無能為力,對於軍閥的三心二意革命,他無能為力,他還曾受陳炯明的炮火轟擊,差點喪生……

這不怪我們的國父,因為上天沒有給他這樣的稟賦,上天看來是有意與中華民族為難。正是由於他沒有武略方面的稟賦,沒辦法為民國奠定一個長期的基業,才使西來幽靈有空子可鑽,有機可乘,最終竊國弄權,禍亂中華。

清皇室:受尊敬的退位者


溥儀

末代清皇室之所以受尊敬,一方面是他們主動的從內部開始種種的民主憲政探索與改革,為民國的順利產生掃除了很多內部障礙;另一方面是他們深識歷史大勢,不戀權位,為免生靈塗炭而主動遜位,雖然他們也曾做過一定的反抗、掙扎之舉,但那畢竟不是主要的,他們基本上順應歷史潮流的,所以他們也理應得到歷史的尊敬,理應得到國人的優遇。

近讀《清史稿》,深深的為清朝末代皇帝及皇室的廣闊胸襟所折服,他們順應民心,不執於一己一家一族之私,為免生靈塗炭,他們不惜放棄權位,主動退讓,同襄共和,助成新政,肇造民國使國家能順利的過渡到新國體。這是多麼寬廣的胸襟。這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也是世界歷史上少見的主動順應民心、放權讓位的奇事義舉。很值得當權者借鑒啊。

歷史上很多垂死的王朝即使是在最後一刻也要拼命掙扎,徒使生靈塗炭,最後自己也落得個身死家破族滅的下場。這與清帝從容退讓、保全家族、垂名史冊相比,是何等的遠啊。

返觀時事,垂死掙扎的戀權者將把全國人民拖入無法估量的災禍之中,自己也將因為垂死掙扎而最後喪失全身而退的任何機會。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是巨大的悲劇!明智者應當識時度變,順應民心,當機立斷,切不可成為歷史的罪人啊。(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般都認為,能上山擒虎、入水捉蛟、戰場不避槍林彈雨、行俠仗義者是真正的勇士,而孔子卻不這樣認為。
  • 孝有層次深淺之分。一般所認為的孝順父母,只是孝淺層次的含義。 孔子所認為的全孝,才是其深層次的含義,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 人皆以為,得高官、發大財,飛黃騰達謂之通,反之為窮。而孔子對窮通卻有異乎尋常的理解。
  •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善於施政者之一。衛國的蒲邑壯士多而難治。子路為蒲邑大夫,向孔子辭行。孔子告誡子路,恭謹謙敬,可以制服勇士;寬大清正,可以親附民眾;自身恭正,百姓安靜,即可報效上司。
  • 薛宣自出仕以來,歷任地方縣令、郡守和中央執法部門官吏,誠心為民,政績可觀。西漢成帝時,他由陳留太守左馮翊推薦調入,一年後稱職轉正。
  • 子貢,名端木賜,是孔子利口巧辭的弟子之一,曾多次出使諸侯。孔子賞識他,曾把他比作貴重的祭器。而子貢知孔子卻來之不易。
  • 孔子善於因人施教。古時父母去世,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孝子要住草廬,睡草墊,枕土塊,衣喪服,食粗食。宰予是孔子利口善辯的弟子之一。
  • 子禽曾問子貢,孔夫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得的。子貢回答,文王武王之大道,散在民間,賢者抓其大要,不賢者只抓住了末節,夫子處處皆學,沒有固定的老師。
  • 孔子逝世後,弟子們守喪三年而後散游諸侯。子夏居西河開館授學,遂為魏文侯師。子夏喪其子,哭而失明,曾子吊之。依禮,朋友喪明而哭之。
  • 中國人自古以來相信和遵守天人合一,人與天地溶合,相依生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