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倫納談易經 變中求貞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記者楊天儀波士頓報導】由中華多媒體交流會主辦、鍾倫納博士主講的《易經並不神秘》講座,於11月28日晚假華埠龍鳳酒樓舉行,鍾倫納以粵語與大家分享了他對《易經》的心得。

鍾倫納在講座中引經據典,談及了《易經》的社會歷程,與儒道的關係,《易經》的文字、象數及推斷模式,史蹟和實物,一套全面的解易的假設,對華夏文化的影響,以及《易經》的精髓及不足等。

鍾倫納稱《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六經之首」,西週末年以王室藏書的形式出現。廣義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易經》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由於《易經》通常被人認為是筮卜之用,秦朝焚書時被視為工具書而倖存下來。經歷朝代變遷,對華夏文化影響深遠,其中儒道兩家深受其影響。

雖然道家始祖老子從無提及《易經》,但老子的《道德經》與《易經》有相似之處。鍾倫納指《易經》是從人世中具體事例裡提取推測的規律,而《道德經》則超乎人世,講到了「道」。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談及求道需要擺脫世間知識的束縛,於複雜的表面現象中看到背後蘊藏的道,看到宇宙的真理。

而孔子據說也是深受《易經》的影響。鍾倫納稱當年向老子問道後,孔子回去後便埋首研究《易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慾不踰矩」中談到的知天命的開始,就是因為《易經》,可見《易經》對孔子人生以至儒教的重大影響。

鍾倫納指從《易經》的主旨統一來看,《易經》應該是出於一人之手。他認同《易經》為周朝的三朝元老南宮括所作這一看法,認為該書是其扶周滅商前後的經驗寫照,指從屯到豫卦是文王階段,從隨至離卦是武王階段。

鍾倫納指《易經》對華夏文化的影響包括承擔感、整體觀、憂患意識、樂觀自信、實用觀及上下有別。他特別指出,雖然很多人認為《易經》著重談及「易」,即事物轉化的可能,但他認為《易經》重點在「貞」,即堅持,時世可變,但信念的堅持不可變,危險不放棄,成功不自驕。

鍾倫納博士的一小時三十分鐘的精彩演講讓與會人士意猶未盡,主辦人鍾應泰建議大家上其網站chinatimespace.com,進一步瞭解《易經》的詳細內容。◇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東西相約-風箏文化節10/11麻州多徹斯特鎮登場
重陽節的典故與習俗
中國歷代方士(方技)傳略:段翳
百餘年的資生堂 Shiseid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