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故事:蓬萊島上遇舊友(上)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783
【字號】    
   標籤: tags:

唐若山是魯郡人。唐玄宗時,曾任尚書郎。開元年間,他出任潤州刺史,施仁政,為遠近百姓所稱頌。唐若山喜歡長生不老之道。弟弟唐若水是衡山的道士,得道家修煉要旨。若水曾經被召進皇宮,不久又懇求回山,皇帝下詔允許他歸山。

到了晚年,唐若山對長生之道越發篤誠。潤州府庫裡的公款,他也用來買藥煉丹。賓客僚屬和骨肉親人,常常懇切地勸他不要這樣,他全都不聽。

一天,有一外型瘦弱、狀貌枯槁的老人來謁見,說自己有長生不老之道。外人見到老人都笑他衰朽老邁,唐若山見了他卻以禮相待,極為尊敬,留他住了一個多月。老人談論的,全都不是煉丹方面的事。他問老人擅長什麼,老人蔑視這些煉丹之類的方術,喜歡肥鮮美酒,珍饌品膳。雖然他很瘦削,可有三四個人的飯量。唐若山對他敬奉如初,毫無厭倦之色。

一天晚上,老人從容地對唐若山說:「你家有一百來口人,資財的供應常常如此不足。你貴為一方的長官,財力還差這麼多,一旦罷官閑居,憑什麼吃飯穿衣?何況府庫裡的銀兩錢帛,你也侵用了許多,我實在是為你擔憂。」

唐若山吃驚地說:「我治理這個州已經很久了,離任時必將有個交代。我也常常為此發愁,但也想不出來好辦法。如果因此受懲罰,那是自作自受,心甘情願的,只是擔心一家人要有挨餓受凍之苦了。」

老人說:「不要多慮。」老人催他快擺上酒來,連飲了幾杯。唐若山平素很少喝酒,這一天也飲了好幾杯,竟不覺得有醉意,心裡很是驚奇。這天夜裡月光很明亮,兩個人徐徐走到院子裡。

許久,老人對唐若山說:「可派一個僕人,把鍋等鐵器運到藥室裡去。」唐若山就派僕人在藥室布置坐席,砌起爐灶。老人又說:「鐵鍋之類分為兩處,鍋底下放上燃燒的火炭,把鐵鍋烘烤得像磚窯,讓人不敢正視它。」這時老人從腰間解下一個小葫蘆,從葫蘆裡取出兩丸丹藥,往兩口鐵鍋裡各扔了一丸。

關門出來,老人對唐若山說:「你有道骨,理應引渡你超脫人世,加上你還誠實正直,生性不愛發怒,仙家特別器重這樣的品行。我是太上真人,到人間來遊觀,以便引渡那些有心之人。看你勤奮又有毅力,所以就來引渡你。我所變成的黃金白銀,一部分用來留給你的子孫,或救濟窮人;一部分用來支付你侵用的府庫裡的銀兩,不要留下後憂。這樣方能有決心擺脫世俗。明天我在江心等著你。」說完,老人忽然不見了。

第二天早晨,唐若山打開藥室一看,昨天所化之物,光燦燦地把屋子照得通亮。他又關上門,和三五位賓客一起登船漂遊在江面上,要去金山寺遊覽。

到了江心之後,江上起大霧,咫尺之間也看不清東西。只有唐若山看到了那位老人。老人駕著一條漁船,直接來到唐若山的船旁,請唐若山到漁船上去。於是唐若山超然而去。

不久,江上風波稍微平息,大霧散去,人們才發現唐若山不見了。(待續)#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王奕多倫多報導)神韻藝術團在多倫多的第二場精彩演出,同樣是滿堂彩,受到了各族裔觀眾的如潮好評。
  • 神仙故事在民間歷經千年而不衰,經由故事、說唱、戲曲、繪畫、詩歌、傳奇和小說等形式世世代代地傳唱,是人們創作、想像的不朽源泉,中華數千年的古文明也因它而富有生命的活力,源遠流長。
  • 黃帝在一百二十歲那年,某日天門忽然開了,巨龍垂著鬍鬚來迎接他。黃帝就與隨身的臣僚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龍背,功成圓滿白日飛升了。後面的群臣們,都依依不捨的跟著,抓住龍鬚不鬆手。
  • 寧封子,是黃帝時期的掌管制陶之事的官員。有人路過,替他掌管陶器窯中的火,居然能夠冒出帶五種色彩的煙。後來那個人就把這個方法教給了封子。一次燒陶,封子升窯添柴,因窯頂柴塌,遂陷火窟。
  • 清代北京城中有個人稱羅真人的道士。他冬夏只穿一件衣物,佯狂於市。兒童隨之而行,取生的米、麥求他吹口氣,他吹一口氣生的米、麥就熟了;晚間店家燃燭無火,亦求羅真人吹口氣,他也是吹之臘燭就點燃了。
  • 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夢見了神仙的儀仗隊,千乘萬騎會集在空中。有一個人穿著紅色衣服,戴著金色帽子,從車上下來,拜見唐玄宗說:「我是九天的採訪使,到人間來巡察探訪,想要在廬山的西北面蓋一所下宮,木石基址已經有了,只是需要人力罷了。」唐玄宗就派人到廬山的西北去看,果然有基址在那裏。
  • 唐昭宗乾寧年間,雲安縣漢城宮的道士楊雲外,經常用飲酒來隱晦自己,然而言行舉止非同平常。前進士錢若愚非常敬重他。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唐總督只信鬼話勘案,不重證據,差點造成一樁冤案;而江蘇司郎中紀容舒與刑部主事余文儀,雖遇奇事,仍盡忠職守,詳實勘查案件,最後讓一樁沉冤得以昭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