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如鏡

古道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 ,

2008年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大幕徐徐拉開,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萬王之王帶領眾神下世開創五千年燦爛中華文明的壯觀“創世”場面,其中唐代是頂峰,而作為舞臺天幕背景出現的大明宮,則顯示了盛世唐朝君臨天下、光照千秋的文治武功。

說到大明宮,中國人熟悉的是一部曾經被改編的電視劇《大明宮詞》和耳熟能祥的兩個成語,“明鏡高懸”與“正大光明”。而說起這兩個成語,中國人更多的印象卻是從知府衙門的大堂匾額而來,“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明鏡高懸”既是作為為官者對自己的一種警示,也是百姓們對當權者的一種期待。

“明鏡高懸”在更早的時候卻叫“秦鏡高懸”,為什麼叫秦鏡呢?這要從秦朝的一面鏡子說起,相傳秦鏡乃是一面寶鏡,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陽宮中。它有一種奇異之處,若從對面來照鏡子,裏面則映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撫胸,就能照見體內的五臟六腑,影像十分清晰,纖毫可見。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國運之興衰……這確實是一件辨真偽、明忠奸,診國病、保江山的國寶。但秦始皇卻只用它來照宮裏的宮娥彩女,但見“膽張心動者”,全部作為有異心者而殺之。秦二世胡亥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殺人如麻,但卻留下了奸臣趙高等指鹿為馬、專權誤國。使顯赫一時,匈奴也為之喪膽的強秦,二代而亡。漢高祖劉邦初占秦都咸陽時,蕭何勸他封了咸陽宮、阿房宮等所有宮室,金銀財寶,子女玉帛、鐘鼎狗馬一律不取,僅僅裝走了秦宮裏的所有圖書卷軸、再就是這面鎮國之寶——秦鏡。漢末群雄逐鹿,秦鏡又不知流落何處?直到幾百年後,唐太宗下詔修建永安宮時才再次出現。

永安宮地基中挖出秦鏡,太宗攜房玄齡與魏征親臨察看,隨後就留下了這段名傳千古的明鏡之說。

太宗在聽了房玄齡與魏征對秦鏡的介紹後,慨然說道,“朕要此鏡何用?朕早就得到一面勝於秦鏡千倍萬倍的明鏡了!”說到這兒,房玄齡不解,魏征卻臉紅,房玄齡問道,“陛下的明鏡何在,指予微臣一睹為快?”於是太宗手撫著魏征之肩說,“魏愛卿者,朕之明鏡也!”,說罷哈哈大笑。

太宗又正色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愛卿常進諫於朕,使朕得以明得失興替,難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懸的明鏡麼!為記今日君臣明鏡之會,朕特改此永安宮為大明宮!” 眾皆稱善,於是天下皆傳大明宮之名。

大明宮峻工後,太宗果然以秦鏡為其鎮宮之寶,使其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大明”宮。長安士庶都說,“每夜皆見龍首原上的大明宮裏大放光明廠亮若白晝。”但太宗卻始終沒有搬到大明宮裏去,他一直住在太極宮中,依靠著魏征等賢能之臣的輔佐,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唐景象。

千年轉瞬即逝,大明宮的輝煌也早已化為塵土,唯有這明鏡高懸,正大光明的傳說在中國人的心中依然不滅,也由此照見當今中共國內官吏貪污腐敗,橫行不法的末世亂象。這真是:

願得秦鏡高懸,
不如天下民心,
西來邪靈終滅,
再頌神傳文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晉成帝咸康五年,後趙遣七萬大軍突襲邾城,由於援軍不至,最終城陷,邾城守將毛寶率手下眾將突圍逃出。由於沒有船隻,六千多人無奈投江逃生,結果只有一個軍士游到了東岸脫險,其餘眾人全部殉難。
  • 轉瞬間二百多年走過,曾經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終還是亡於幽王的昏聵和殘暴。這再一次證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護,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則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讓我們繼續走進歷史的下一幕。
  • 春秋初年,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 令齊國日漸強大。

  • 楚國想稱霸中原,晉國的公子重耳回到晉國,就是晉文公。 在晉文公的整頓下,晉國開始強大起來。

  •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才雲集,雖說你殺我戮,你争我辯,但給後世留下了不少精神财富。
  • 在帝制時代,皇帝是大老闆,所有官員都是他的員工。員工的工資老闆發,老闆的工資誰來發呢?
  • 邵雍人緣極好,他經常去盤桓的人家,如果誰家的婆媳妯娌、婢妾童僕有了矛盾,歷久爭執不下,對他從不保密,他一來,就讓他出面調解。邵雍耐心聽完各自的陳述後,再給他們一一分析規勸,最後人人都能解開心中的疙瘩,高高興興離去。於是全家人復又融融樂樂,爭著給他進酒上菜。
  • 當酒喝得有點醉意時,劉章進獻歌舞,然後說:「請求為太后唱支耕田歌。」呂后把他當作小孩看待,笑道:「應該說是你的父親知道耕田吧。你生下來就是王子,哪知道什麼耕田事呢?」
  • 明朝興化人韓樂吾是一個陶工,一生貧困卻樂於助人,被人們稱為「東海賢人」,他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 家裡的人想試試王文正的度量到底有多大,就和他開起了玩笑。一次,家人將少量的灰塵和墨水灑在他的湯中,王文正就只吃飯吃菜不喝湯。家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有時候不喜歡喝肉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