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北宋統一之戰(下)

黃容;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南漢統治者劉鋹則拒絕投降。宋消滅後蜀之後,雖然南漢已經失去屏障,但南漢地處五領之南,而且有廣州市舶之富,所以對宋來說,消滅南漢還得費一番功夫。

東西夾攻 火燒興王府滅南漢

趙匡胤派兵征服南漢,其策略為避開五嶺,先從西路進軍,直向賀州,引誘敵軍將其殲滅後,然後從東攻擊,即從連州往韶州進軍,目標是都城興王府(今廣州市)。

開寶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宋軍統帥潘美率軍直指賀州,南漢劉鋹則派大將伍彥柔率領水師沿郁江、賀水西援。此役,南漢軍隊被埋伏的宋軍破,伍彥柔戰亡,宋軍因而占領賀州。

潘美為牽制南漢主力軍隊,以便乘虛襲擊興王府,揚言要沿賀水順流而下,直取興王府。劉鋹於是派遣老將潘崇徹率領5萬兵將進駐賀江口(今廣東封開西北)。這一舉動正中潘美計策。潘崇徹進駐賀江口後,揮師轉向,連克昭、桂、富等州,直逼韶州。

同年十二月,宋軍進至韶州(今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10萬於蓮花峰(今韶關東南)下迎擊宋軍。宋軍以強弓勁弩破其陣,佔領韶州,韶州是南漢北方門戶,失陷之後,舉國震驚。

劉鋹增兵鞏固興王府城池,令郭崇岳領兵6萬屯馬逕(今廣州北)。此時屯駐賀江口的潘崇徹見大勢已去,率領其投隊投降。於是,宋軍全力往興王府進軍。開寶四年,宋軍進至馬徑,與郭崇岳6萬兵將遭遇。宋軍採取火攻策略大敗南漢,繼而攻陷興王府。劉鋹投降,南漢滅亡。

多路包圍 北宋收拾苟安南唐

宋滅南漢後,據有長江上中游及下游江北地區和珠江下游地區,從戰略上形成了對南唐的三面包圍。南唐後主李煜為苟安求存,一面主動削去南唐國號,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備戰,以防宋軍進攻。

趙匡胤看了李後主的表奏之後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並立即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則稱病固辭。開寶七年十月,趙匡胤宋下令發動進攻。以曹彬、潘美,統領10萬大軍出荊南,並調吳越軍從杭州北上策應;另外再派遣王明牽制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秋浦,今安徽貴池),佔領採石(今安徽當涂北)(參見採石之戰)。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八年一月,宋軍與10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宋軍獲勝,突破唐軍阻礙,形成對金陵的包圍態勢。

此後,在西路王明軍隊和東路吳、越兵將配合下,殲滅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率領的10萬救援軍,十一月,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滅亡。

圍城打援 先退遼軍再下北漢

趙匡胤於滅亡南唐後不久駕崩,趙光義繼位,迫使吳越王錢俶獻出兩浙13州,陳洪進獻出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二州。至此,北宋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便開始集中力量準備消滅北漢。
北漢依仗遼的支持,經常南下騷擾宋境。趙匡胤在位時曾於開寶元年、開寶二年和開寶九年三次出兵攻遼,但都無功而還。

太宗趙光義吸取以往進攻北漢均因遼兵南援而失敗的教訓,在作了較充分的準備之後,遂制定圍城打援的策略,先退遼軍、後取太原。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太宗親率大軍出征,其進攻路線是:北路以潘美、崔彥進等人為將,目標是圍攻太原;郭進率軍駐守石嶺關,阻擊遼軍,孟玄喆扼守石嶺關、鎮州(今河北正定),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太宗也率主力一部從鎮州直趨太原。

大宋出兵,北漢主劉繼元緊急向遼討援。遼派出耶律沙、耶律敵烈從東出兵,另以耶律善補率軍出北路,分路進援北漢。同年三月,郭進突擊遼東路援軍耶律敵烈於石嶺關,耶律敵烈大敗身亡,北路援軍聞訊撤退。四月,宋軍肅清外圍的遼國援軍,集中十萬兵力猛攻太原。劉繼元困戰將近一個月,在沒有援軍而且內部厭戰的情況下,於五月舉城出降,北漢亡。

四月中旬,宋軍數十萬包圍太原,趙光義親臨太原城下四面巡視督戰。劉繼元在困守孤城、外無援兵、內部厭戰的情況下,於五月初五出降,北宋統一戰爭至此結束。

北宋王朝建國之初,國力並不強盛,能夠在一連串的統一戰爭珠取得最後的勝利,其軍事上的原因,最主要是先南後北戰略方略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此外,針對不同戰事,不論是分路進攻、迂迴包夾、圍城打援等等,北宋戰術運用靈活,因此統一戰爭能夠的順利進行。

自公元963年至979年,這16年的戰爭,結束了自唐朝中葉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楚漢相爭,項羽和劉邦在廣武對峙了將近一年後,雙方於楚漢5年(西元前202年)8月約定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為界,「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互不侵犯。
  • 古時在合黎山、祁連山和龍首山之間有一塊肥美之地,因地勢狹長形如走廊,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這個綿延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除了有豐富水源適合耕作之外,並以其位於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上,素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雄心壯志的漢武帝即位之初,此處仍屬匈奴勢力範圍,漢武帝擬定聯合西域各族的計畫,想「斷匈奴右臂」,把長期以來威脅中國北方的強敵驅逐消滅。
  • 朝鮮民族屬東夷族,周滅商時,商朝遺臣箕子曾建國於朝鮮。隨著歷史發展,中原與朝鮮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中原帝國是不是能使邊陲朝鮮臣服,甚至將政治版圖擴展到朝鮮領域,往往是中原帝國國力的重要指標。
  • 東漢光武帝建武16年(西元40年)2月,素來臣服於中國的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發生叛亂。交趾女子徵側(Trung Trac)因其夫為交趾郡太守蘇定所殺,憤而起兵反抗,其妹徵貳(Trung Nhi)也號召回應。
  • 2、3萬人的軍隊和四十幾萬大軍對抗,可能嗎?發生在大約2000年前的昆陽之戰就是一場兵力相差懸殊,卻能以少勝多的戰事。
  • 官渡之戰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寡擊眾的三大著名戰例之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它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也使驕橫的袁紹一敗塗地,失去江山。
  • 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之後,統一北方,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勢力。西元208年7月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企圖占領荊州,進而使據有揚州和會稽六郡的孫權臣服。當時的曹操軍力雄厚,氣勢不可一世,眼看統一中國的大業就要完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曹操15萬大軍(號稱80萬)卻被孫權、劉備5萬聯軍擊敗,在赤壁一役中鍛羽而歸。隨後,天下三分,應驗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 晉滅吳之戰,晉原本就擁有比東吳更多的優勢,但仍經過長時間的蘊釀及準備,不敢大意。反倒是弱小的東吳,面對西晉強敵,卻沒有長遠計劃及防備措施,果然敗得一蹋塗地。
  • 苻堅原想將計就計,故意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不料,秦兵士氣低落,一撤退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
  • 中國戰役史上,以南北朝的東、西魏戰爭尤為精彩。當時西魏是宇文泰輔政,東魏則由高歡掌權,兩人都有統一天下的想法,所以在他們之間發生了一連串戰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