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刻舟求劍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08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楚人有涉江(1)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2)契(3)其舟,曰:「是(4)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 亦惑(5)乎?以此故法(6)為(7)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註解】
(1)涉江:渡江。涉,乘船渡水。
(2)遽:立刻。
(3)契:刻,動詞,用刀子雕刻。
(4)是:此處。
(5)惑:困惑;迷惑。
(6)故法:舊法。
(7)為:治理。
【故事闡述】

有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江,途中不小心把寶劍掉到水裡。當時這個人並沒有立刻跳下水去找那把劍,只是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個記號,還說:「這裡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 地方。」等船靠岸停了之後,他就從記號處跳下水去尋找劍。可是船已經走動了,而劍落在水裡是不會動的,用這種方法找劍,不是很奇怪嗎?

如果用舊法治理國家,而不考慮時空的發展變化,就會像這個求劍者的行為一樣令人困惑不解。這是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國君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國君治國應要符合時宜,明白世事在變,若一味沿襲舊法不知改革,那麼就無法治國。後來這個典故就被濃縮成「刻舟求劍」這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討論】
(1)這位楚國人刻舟求劍的目地是什麼?
(2)為什麼這位楚國人找不到他的劍?
(3)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什麼啟示?

【造句練習】
例:遇到問題時,如果只想用老方法去解決新問題,就會像刻舟求劍般無法達到目地。
例:錢掉了你就應該循原路去找錢,只在屋子裡刻舟求劍般地亂找,根本不可能找到。

【相似成語】
守株待兔;膠柱鼓瑟;食古不化;一成不變

【課後時間】
四個字成語接龍:
刻舟求劍 → 劍( )( )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張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君子治理民眾,不要用很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不要用很遠的目標來誘導他們,也不要強迫他們做他們無法做到的事情。」
  •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第一》)
  •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則知(2);邦無道,則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第五》)
  • 臣本布衣(1),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2)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3),猥自枉屈(4),三顧(5)臣於草廬之中,諮(6)臣以當世之事,由是(7)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8)。(諸葛亮•《前出師表》)
  • 記盧生邯鄲(1)逆旅(2)遇道者呂翁,……時(3)主人蒸黃粱(4),生(5)夢人枕中,……生舉進士,累官(6)至節度使(7),為相(8)十年……。及(9)醒,黃粱尚未熟,怪曰:「豈(10)其夢寐(11)耶?」後人由此引申出「黃粱一夢」。(唐•沈既濟《枕中記》)
  • 秦之圍邯鄲,趙使(1)平原君(2)求救,合從(3)於楚(4),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勝,則善矣。文 不能取勝,則歃血(7)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8),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3),屢憎於人(4),不知其仁(5)。焉用佞?」(《論語•公冶長第五》)
  • 顧榮(1)在洛陽,嘗(2)應(3)人請(4),覺行炙(5)人有欲炙之色(6),因輟(7)己施(8)焉;同坐嗤(9)之。榮曰:「豈有終日執(10) 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11),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12);問其所以(13),乃受炙人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辭辛勞的周遊列國。這一年,他正準備到楚國去,卻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被兩國的軍隊包圍了七天。在荒郊野外,糧食耗盡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