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系列

抗戰殉國的第一位師長──趙登禹

藍培綱
font print 人氣: 20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5日訊】 ...突然,一聲巨響,他的雙腿被炸斷了,昏迷臥地。醒來後,他不顧阻攔,仍欲作最後的奮鬥。他含淚向傳令兵說:「不要管我,北平城裏還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訴他老人家,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

這是有打虎將軍之稱的趙登禹將軍,在戰亡前的最後一段話。他的話聲落下,中國對日抗戰中第一位師長就這樣壯烈犧牲。

習武少年 投身軍旅

趙登禹,字舜誠(1899年5月16日-1937年7月28日),出生於山東省菏澤縣附近的趙樓村。少年時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務農,但天生臂力超人,可舉數百斤之大石,又對習武有高度興趣,遂於13歲時拜武術高手朱鳳軍為師,初習拳術,而後又習得刀法,能與十餘人對陣而不敗。而趙登禹年輕時除武藝超群外,更是兼具武德,不但平日事親至孝,在外更是行俠仗義,使得村中幾無盜匪,鄉里間的土豪也因之而無法橫行。

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人簽訂了21條要求,史稱「五九國恥」日本繼承了德國在山東的權力,當時16歲時他有感於國難將至,一身武藝應當報效國家,所以就與同村少年結伴投入當時素以軍紀嚴明著稱的西北軍馮玉祥部下。

當時西北軍兵額已滿,但他仍一心想從軍,遂被安排在佟麟閣任連長的連隊裏當了一名「只管飯,不發餉」的副兵。

當時佟麟閣雖任連長,但卻對只是副兵的趙登禹極為器重,而這不單只是因為他的武藝超群,更是對他只讀過兩年私塾卻能寫得一手好字而感到佩服,兩人因此成為莫逆之交,之後更結拜為兄弟。(日後在1937年的平津保衛戰中兩人同一日殉國)

在十八歲時的趙登禹已長成身高一米九的大漢,有一天馮玉祥在視導部隊操練時,看中相貌不凡的趙登禹。此時馮玉祥將他叫出列,問他為何光著腳?他回答因身材過大,無合適之鞋子。馮玉祥看他身材魁梧,再問他:會不會摔跤,敢不敢和他比試?趙登禹回答:敢。

馮玉祥雖然也曾習武,可是還是敗給這為初出茅廬的年輕小伙子。趙登禹連勝三跤,嚇得同伴們手足無措,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馮玉祥將趙登禹調到身邊,當了警衛員。

治軍嚴謹 不徇私交

而後趙登禹被任命為第16混成旅直屬工兵連第3排排長,跟隨西北軍轉戰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接著,他又先後因武勇著稱,因而升任了連長、營長、副團長、旅長等職,並於1926年隨馮玉祥加入蔣介石的北伐,為中國的統一盡力。

他在軍中嚴格要求紀律,他認為軍人就應該為人民著想,凡事以民為優先。據說有一次他手底下的士兵偷了老百姓的雞,趙登禹得知後立刻下令將這幾個士兵找來,各打30軍棍,並賠償了損失。

即使是自己的親屬違反軍令,趙登禹也決不姑息,他的堂弟趙登舜在他手下當連長。有一次出外招新兵超過了規定的期限,當時趙登禹下令要重打40軍棍,但執法兵不忍下手,他母親也為堂弟求情,然而他卻親自當眾打了堂弟40軍棍。事後,他到堂弟家拜訪問候,並說軍令如山必須按軍紀執行,希望堂弟諒解,又帶著棍子跪到母親跟前問罪,讓母親打自己。

喜峰口大捷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全境之後,又於1933年3月從長城喜峰口向華北進犯,9日時已兵臨喜峰口,但由於喜峰口是石頭山,無法構築掩體工事,而此時日軍炮兵部隊又佔領喜峰口周邊高地,守軍只有大刀以及步槍,幾乎無法反擊。

先頭部隊在前兩日的作戰中,在日軍大炮猛轟下傷亡慘重,時任前敵總指揮的趙登禹得知日軍在經兩天的攻擊後已疲憊不堪,再加上下雪,若乘其不備而加以夜襲必能收效,他在作戰會議中集合營連長激動地說:「抗日救國,乃軍人天職,養兵千日報國一時,只有不怕犧牲,才能為國爭光。」

於是趙登禹帶所部一0九旅冒著大雪,派出兩個團當敢死隊,並親率其中一個團約五百餘人,繞至敵後夜襲敵炮兵陣地,一時殺聲震天。在激戰中,長城垛口得失二十多次,趙登禹所在的軍營連排長傷亡五十餘名,士兵千名以上,趙登禹親率的敢死隊只餘二十多人,在激戰中趙登禹左腿在戰鬥中負傷,部下勸退不肯。他說:「腿部受傷是小紀念,戰死沙場是大紀念。」

最後終於取得勝利,此戰砍殺日軍千餘名,炸毀大炮18門,這是「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的首次重大勝利,史稱「喜峰口大捷」。

次日日本的《朝日新聞》做了這樣的評論:「明治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

日後著名的大刀進行曲便是歌頌此場勝利的愛國歌曲,趙登禹也成了大刀隊隊長的代名詞。

趙登禹也因此役因功升為師長。然而四年後的平津保衛戰,當趙登禹大刀再度出鞘之時,卻也是趙登禹血灑國土之時──他口中的大紀念之日。

平津保衛戰 壯烈犧牲

喜峰口大捷後,使日軍不敢再越喜峰口雷池一步,但日軍謀我之心仍不變。

1935年8月,二十九軍奉調到北平地區駐防,軍長宋哲元任平津衛戍司令,趙登禹趙任29軍第132師師長。

在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中國駐屯軍藉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要求。日本軍閥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第29軍37師219團長吉星文奮起還擊,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7月17日在廬山談話會上宣佈準備應戰,至此-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開始。

7月26日日軍已佔領廊坊,直逼南苑,當晚日軍司令官香月清司發出最後通牒,限29軍於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遭宋哲元拒絕。

趙登禹剛趕到南苑即受命擔任總指揮,與副軍長佟麟閣一起負責死守南苑,然而此時他身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無論對部隊還是對佈防的情況,都來不及掌握。

此時趙登禹臨危不亂立即召集師、旅、團長們開會,發佈作戰命令。接著又集合駐紮在南苑的抗日軍訓團學生隊講話,他知道此時能上陣打仗的兵少得可憐,而這些學生有很多連槍如何使用都還不知道,但是他仍鼓勵學員們奮勇作戰,不怕犧牲。他並親自教導學生使用武器,之後他不顧疲勞,親臨前線,檢察戰壕和防禦設施,他的所作所為,激起南苑全體軍民的抗日決心。

7月28日,日軍動用20多架飛機,加上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向29軍陣地猛攻。下午,敵人從東、西兩側攻入南苑,雙方陷入混戰。趙登禹親自率揮二十九軍衛隊旅和軍訓團學生隊反復衝殺。

隨後,日軍突入中國軍隊的陣地中,殘存的學生兵們寧死不屈,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十條中國大學生、中學生的性命換一條日本兵的性命。學生兵團1700人中,最後活著的只有600多人。

然而日軍終究火力優勢明顯,宋哲元下令部隊撤回城內,趙登禹部在向大紅門撤退途中,遭日軍埋伏,趙登禹身中數彈,副官也陣亡。他不顧後撤的命令,帶傷指揮部隊向敵人反擊。突然,一聲巨響,他的雙腿被炸斷了,昏迷臥地。醒來後,他不顧阻攔,仍欲作最後的奮鬥。他含淚向傳令兵說:「不要管我,北平城裏還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訴她老人家,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說完,就斷了氣,年39歲。

後記

1918年他在馮玉祥身邊任侍衛,駐守常德,當時附近的山上有一隻老虎,常在夜間下山傷人害畜,鬧得附近雞犬不寧,有一天趙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如小說中的武松一般,將猛虎打死。

事後馮玉祥請城裏的照相館為趙登禹照了一張騎在虎背揮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北平抗戰犧牲後,7月31日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照片,題寫了「民國七年(1918年)的打虎將軍」,以為紀念。之後 「打虎將軍趙登禹」的事蹟就不脛而走,在遠鄉近裏的百姓中傳頌。

此外,趙登禹將軍也是個遠近馳名的孝子,趙登禹現年73歲的女兒趙學芬回憶道:「爺爺早故,父親便把所有的好都給了奶奶。軍務雖繁,父親仍不忘日日噓寒問暖。奶奶生病時,他更親自煎湯喂藥。」

「父親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沒聽奶奶的話。」趙學芬說,當時堂叔叔趙登舜在營中違逆軍紀,奶奶希望父親不要嚴罰。但父親還是當眾人面打了叔叔四十軍棍。隨後便帶著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讓母親打自己。
趙登禹將軍事親至孝的行為也影響了他在軍中的同袍,當時在他部隊裡的士官兵領到薪餉的第一件事便是回家中孝敬父母。

過去在抗日戰爭中有許多人為了盡大忠,拋頭顱,灑熱血,譜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真可說是民族英雄。他們不一定有好的身世背景,但他們在家庭中盡孝心,在社會上實踐報國理想,這些英勇事蹟所體現的忠孝節義,再再令人心中澎湃,充滿感動。

抗戰歌曲:還我河山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61年,中共邪黨為了搞統戰而虛意將廖耀湘進行特赦,還給了他個政協委員的虛頭銜。到了1968年,“文革”正席卷神州,這個國民党的將軍自然在劫難逃。他不像范漢杰、宋希濂等人那樣識時務,而是依然性格耿直,當然沒有他的好果子吃。由于他知道真實的民國歷史,知道抗戰的真相,知道東北剿共的真相,知道中共邪愚弄人民的歷史課本是偽造的,而屢屢將造反派駁的啞口無言。在一次批斗中,廖耀湘更是情緒激動,導致突然間心臟病發作,一代抗日名將,就這樣撒手人寰。

  • “張靈甫”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當然這種大名聲並不
    是人們對張靈甫這個抗日名將真的就那麼了解﹐真的就那麼尊重﹐而是恰恰相反﹐
    在中共的刻意反面宣傳下﹐人們對張將軍在抗戰中的英姿反而更加一竅不通﹐腦海
    中是殺妻﹑狂傲﹑孤軍冒進的一系列冷冰冰的假形象。
  • 以下重點介紹的就是胡璉將軍的第18軍第11師在鄂西會戰中與日軍大戰石牌要塞時的
    雄姿﹐及抗戰勝利後﹐共匪全面叛亂﹐武裝阻擋國軍接收﹐整編第11師在巨野張風
    集痛殲共匪的故事。
  • 前聯勤總司令溫哈熊今天病逝,享壽八十五歲。溫哈熊是抗日名將,也是中國第一位西點軍校畢業生溫應星之後,早年追隨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擔任英文參謀,負責與美軍顧問團連絡工作。一九七○年在美國發生的「刺蔣案」,溫哈熊以背護蔣經國身,離開現場,成為蔣經國倚重的將領。
  • 曾經有不少人說﹐國軍中難道沒有元帥級別的將領來徹底擊潰共匪嗎﹖其實﹐有的是﹐如果沒有劉斐﹑郭汝槐的間諜運作﹐美國的插手﹐可以擊潰共匪的國軍將領多的是。即使有間諜運作﹐ 如果將領配置得當﹐仍然可以擊潰共匪﹐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在中華衛國戰爭中被美國"時代週刊"記者美譽為“中國的巴頓”﹐被日軍悍將板垣征四郎高度尊重﹐曰﹕“關麟征一個軍應視普通支那軍十個軍”的國軍元帥---武靈關麟征將軍。關麟征將軍是曾經擊敗過幾乎所有的中共匪酋﹐如毛澤東﹑彭德懷﹑林彪﹑徐向前等等﹐被匪酋們稱為“關猛”的國軍著名將領。曾經有人說﹕“如果派關麟征去東北﹐則林彪早已死無葬身之地矣﹗”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及國民政府國防部中共間諜劉斐及郭汝槐的運作﹐使得在抗戰勝利以後的勘亂戰爭中關將軍未能一展身手。
  • 孫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撫民,號仲能,安徽廬江金牛鎮人,
    抗日名將。歷任國民政府師、軍長,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國民政府陸軍副總司令、
    總司令、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軍長。
  • 張自忠(1891-1940),號藎忱,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唐元村,年輕時就讀天津法政學堂,就學期間曾秘密加入同盟會,而後由於國難將至投筆從戎,進入馮玉祥部西北軍,以功累升排,連,營,團長,西北軍校校長等職,曾參加北伐諸戰役。
  •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九峰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其父薛豪漢,為人古道熱腸,每有調解鄉民糾紛和籌措賑款之事,必被請去咨商,協助解決。家境雖不甚寬裕,仍樂善好施,遠近聞名。
  • 「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1938年對日抗戰中,122師師長王銘章向全體官兵表示了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
  • 郝夢齡上將,字錫九(1892-1938),出生於河北省城縣庄合村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家中非常貧困,只讀了三年私塾就因生計問題而至雜貨店當學徒。10歲後投奔於奉軍,在一個親戚魏益三手下當兵。郝夢齡當兵期間因有感於年幼失學,所以格外的用功,因此極受到上級之賞識,先後被送往陸軍軍官小學、保定軍官學校深造,在學期間更是努力向上,博覽群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