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黑死病餘悸猶存 過街鼠難脫負面形象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7日報導】鼠年談鼠事(一)(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七日電)今年是中國生肖中的「鼠年」,生物學家推估,哺乳類的共同祖先很可能是像老鼠一樣的小型哺乳類。演化至今,老鼠與人類各據一方,但人類對這位「遠親」印象不太好,三次俗稱「黑死病」的鼠疫大流行,是揮之不去的慘痛歷史,「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有跡可循。

外型像老鼠的小型嚙齒科種類可不少,以老鼠為媒介的傳染病也有十幾種,但以「黑死病」最惡名昭彰。

人類歷史上有三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520到565年間,主要流行在拜占庭帝國統治的地中海沿岸,著名的查士丁尼大帝據稱也是死於鼠疫,推估死亡人數高達一億人,占帝國人口總數五分之三,帝國因此衰敗。

第二次流行則發生在十四世紀的歐洲,斷斷續續流行三百年,推估死亡人數約兩千五百萬人,佔當時歐洲人口四分之一,因死者會皮下出血,外觀變為黑色,開始有「黑死病」之稱,對人類影響深遠;第三次流行發生在十九世紀末的亞洲地區,推估死亡人數也高達一千兩百萬人。

鼠疫如此可怕,原因何在?行政院衛生署疾管局副局長林頂表示,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起,老鼠感染後死亡,老鼠身上的跳蚤因宿主死亡後四處逃竄,叮咬人類後,再把鼠疫桿菌傳染給人類,在肺部大量孳生後,轉為飛沬傳染,在防疫知識不足的年代,傳染速度相當驚人,且病程發展很快,發病後三到四天患者通常就會死亡,自然引起恐慌。

鼠疫雖然帶給人類慘痛回憶,對人類的進步卻也不無貢獻。

林頂說,歷經鼠疫這種使人類死亡的烈性傳染病震憾教育後,人類才意識到公共衛生的重要性,開始會重視垃圾、穢物處理,改進排水設施及污水處理,「衛生局」組織也因應而生,研究各種檢疫及疾病預防,人類的平均壽命才開始延長。

台灣也曾遭遇鼠疫洗禮。根據疾管局資料。在第三次全球流行時,鼠疫從廈門傳進台灣,之後二十年間共有五次流行,日治時期日本以激烈的防疫措施整治才消失;一直到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鼠疫曾再度流行,但1953年就宣告在台灣絕跡。

雖然台灣鼠疫已絕跡,但野外、港口的老鼠密度、病媒蟲調查仍是重要的防疫指標。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昆陽實驗室副研究員王錫杰表示,疾管局每年約處理八百件各地送來的老鼠檢體資料,監測鼠疫及其他十多種以鼠為媒介的傳染病現況。

老鼠出沒在下水道、垃圾場、市場等陰暗、髒亂角落,可能傳遞各種傳染病其來有自,抗生素問世後,鼠疫對人類生存已不再是致命威脅,但要人類不翻這本舊帳,恐怕很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