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中的人生】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畫與文/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10221
【字號】    
   標籤: tags:

前些日子,難得的參加了一次退休聯誼活動,當然囉!老友聚會,擺起了龍門陣,知交相遇,拉起了家常話。其中的主題,離不開人生的四大課程——生老病死。誰也逃脫不了,哪個也抗拒不掉。這是宇宙的規律,天定的法則,就看你以什麼心態面對,用什麼觀點自處,以什麼方式度過,用什麼眼光看待。

見到久未謀面的同事,內心感觸頗多,形體上歲月雕鑿的刻痕人人都有,這且不提。我發現其中有那麼幾位還兼差做營養食品直銷,到處鼓吹,讓人加入服用,目的何在?打發時間,多存點錢留給孩子,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看到這種情景,除了感嘆之外,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組名句。那是清朝 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第五首: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想想在此居住並為官多年,如今一旦匆匆作別,面對著西沉的夕陽,心中難免不捨,於是那離愁也就無邊無際的蜂擁而來。此刻馬鞭東指,離開京師,從此便同朝廷遠隔天涯。雖然辭了官無法襄理國事,可這身仍有可用之處,就如那身不由己的滿地落花一樣,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無情啊!當它萎頓腐化成春泥之後,還能繼續供給養分,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哪!)

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感受與對待方式各異。面對貧困,有怨天尤人的,有積極進取的,也有坦然處之的……。在金錢面前,揮霍無度者有之,更有不擇手段詐取的,但也有不放在眼裡的。而親情至性,人倫骨肉,自古以來人人都重視。在雙親眼裡,自己的孩子,永遠都長不大,似乎永遠需要呵護、提攜,於是從職場退下之後,仍然汲汲營營,為子女奔波勞累、積攢錢財而無怨無悔,繼續在錢財上「護花」。還有大多數更隔代「護」了起來,開始了所謂的「含飴弄孫」,替忙碌的現代子女帶起了孫子,成了「老保姆」,整日裡樂呵呵的在奶瓶尿布中打轉,不以為苦。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也曾經在網路上讀過這麼一篇文章:一位患絕症的母親,在過世前寫了許多封信,每年在她孩子生日時,請人代寄一封給他,陪伴他在缺乏母愛的日子裡一起長大,直到……方揭開謎底……詳情記不清了,當時真是感動莫名。這種精神上「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行徑,令人鼻酸,虧得她能想出這種方式來表達那偉大而永不消逝的母愛,見證著「落紅不是無情物」的真諦。

只是如今的世道欠佳,風氣敗壞,物質的過度追求與發展,帶動了道德心法的分崩離析。如此一來,整個人類的思想觀念來了個大轉變,年輕一代,大半「私」字當頭、「利」字唯一、「懶」字當道!再加上高速科技化的結果,大多忙得沒空閒而不知感恩與體諒,對兩老的辛勤付出,視而不見,習以為常。更有一部分子女,在長輩長期無微不至的照拂下,變得怠惰而坐享其成。吃、住、用一切免費,而自己賺的自己花,甜頭兩處嚐!因此很多人不願結婚、獨立、另組家庭。覺得太費事了,什麼都得自己動手,不划算,而家中卻有現成的……。就這樣成了「溫室裡的花朵」,「不願」也「無法」面對現實,一旦受到風吹雨打,根本沒有「忍受挫折」的應變能力,馬上精神與心理上的障礙就出現了,給家人與社會帶來無盡的煩惱。這樣的「花兒」,這樣的後果,是你這滲入多少愛心的「春泥」能「護」得了的嗎?豈不白忙一場!

儘管人人都盤算得好好的,個個都以為掌控得牢牢的,可到頭來總是事與願違,因而感到奇怪而忿忿不平,抱怨老天不公。其實人算不如天算!其實人各有命!古代老人講「兒孫自有兒孫福」,儘管你辛辛苦苦的為他們囤積了萬貫家財,但你的子女得有那個福分才能享用啊!否則,一夜之間賭輸敗光;一夕之下燒成灰燼;要不短期之內得個重病,家產全付了醫藥費仍是回天乏術、一命嗚呼!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過分的「護花」其實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我覺得還是咱們老祖宗眼光遠大看得透,知道萬事不由人!你留下多少錢財珠寶都沒用,朝不保夕,所以很多家族,身後只留下一兩個字或是幾句話的「庭訓」、「家規」、「門風」和「祖誡」。如「誠」、「孝悌」、「忠信」、「積德行善」、「恬澹自持」……等等,為後代子子孫孫立下善良的風氣,高尚的操守,堅貞的氣節。他們知道只有這樣高道德標準的要求,才能受到上天的垂顧,才能得到老天永遠的庇祐與護持,那才是人一生一世吃喝不盡的珍寶,如此方能世世代代福祚綿長,永世立於不破不敗之地,這才是難得的、正確的「護花」行為。現在人的智慧差古人遠去了,你的看法呢?@*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生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得也有失。如果對待得失成敗心懷一個豁達的態度,就能減少許多悲傷和挫折的感覺,使人生變得輕鬆愉快。
  • 到了暮年,你再轉頭回想過去,會發覺你學會了很多,看開了不少。現實與環境逼著你放不下也得撒手拋開那些:不該擁有的、不屬於你的、不在你名下的、不歸你管的……等等。你會發現雖然形體衰老了些,可心情輕鬆多了。
  • 老子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則是儒家學說的倡導者,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了世界歷史文化名人榜。兩位聖人的相遇可稱得上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見證,他們的會面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動人故事。
  • 小時候常聽起長輩們感嘆時光的飛逝,特別是每到中國新年,難得相聚的親友一見面時總是說:「怎麼一年不知不覺中又過去了?」當時年紀小,很難體會話語中的感慨與無奈。直到上了小學六年級,在某個揹著書包上學的早晨,心中突然有個聲音跳出來告訴自己:「珍惜現在啊,若可以,不要再長大了!記住今天這個想法,因為你將會印證到什麼是歲月如梭。」
  • 人世間只有正直無私、具備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登山則情溢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達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境界。唐詩中不乏豪言壯語,也有許多佳句頗能激發人的豪壯之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最好的一例。
  • 聖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門扉旁,已經長滿了碧綠的苔蘚,看來這位從上清洞府謫降到下界的聖女,淪落在塵世已經很久了,遲遲未能回歸天上。如絲春雨,悄然飄灑在屋瓦上,迷濛飄忽,如夢似幻,終日不停的習習靈風,輕柔的吹拂著檐角的神旗,可怎麼也始終未能使它高高揚起。
  • 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在真道之前能自己省悟並且勤而習之者,才是上等人。只有這樣的人才有機會感悟宇宙的真理與大道,只有這樣的人才有機會看到天機和神佛的存在。上品之人不會沉溺於物質利益的競爭中,他們不會局限在物質世界知識的片面性中,他們都懂得人生的終極真理在於返本歸真。
  • 我們的哀愁與痛苦,有時候來自於他人的牽累,但我們的歡樂,有時候也來自於他人的觸發與分享。尤其是身旁的親友們,他們平安、順利的電話留言,或偶爾攜著小小的禮物來敲你緊閉的門扉,或在他鄉街坊乍然相遇,或燈前把臂言歡、席上傾談交杯,或全家圍桌促膝暢敘;都能為你帶來滿懷的歡愉與欣喜。
  •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節欲,窮其一生也就只能是一個私欲不斷產生和滿足的過程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一種境界,也是古人修身養性時的一個道德標準。古人云:「心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壓力也必定隨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點欲望,就會多一份輕鬆與灑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