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人的傳統 產後「做月子」

陳乃菁 中醫師

人氣: 321
【字號】    
   標籤: tags: ,

做月子可說是中國人的傳統,只要是中國人,不論海內外,多多少少都曾聽過長輩提起做月子的重要。為什麼需要做月子呢?那是因為在生產的過程中,不論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會因為生產時用力出汗及產道出血,而消耗掉許多精神和體力,這時產婦的身心是處於極度疲憊虛弱的狀態,需要一段時間來好好調理,使身體慢慢恢復,以達到另一個新的平衡點。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如何做好月子。

懷孕生子是多數女性必經的過程,而生產也是我們女性一生中最難忘的經驗之一;有許多人想要藉著坐月子這段期間改善自己的體質,那麼就必須好好把握這寶貴的六至八週了。
坐月子應該注意那些事項呢?
1.要多休息,多躺著少起身,勿勞動但宜輕微活動,以利元氣的恢復。
2.要注意飲食的調理,少吃冰涼、生冷、油炸、辛辣的食物,多食富含營養的高蛋白食品、蔬菜、水果,體質虛弱者尚須搭配一些藥膳,並須注意忌口。
3.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儘量不要流淚。
4.要注意調適寒溫,少碰冷水,注意避開風口,不宜吹電扇、冷氣,以避免感冒受涼;若環境許可,應在室內曬些陽光,並保持空氣流通;且應避免過多親友探望,以保持臥室安靜,避免空氣污濁及帶入病菌。
5.產後必須注意衛生清潔。至於可否洗頭、洗澡等問題,一般我們是建議洗頭後須馬上吹乾避免受涼,如果家中長輩堅持不能洗頭,且頭皮又癢得受不了,則可用消毒用的酒精加溫來擦拭頭皮;一般產後可採熱水擦浴,數日後便可採淋浴,但均須避免受風寒;冬天洗澡時水溫要保持四十五度左右,夏天則在三十七度左右,切勿洗得大汗淋漓或因過於貪涼而洗冷水澡,且洗後要立刻擦乾身體穿好衣服,以防受寒。指甲則可照剪無妨。
6.可以炒過的黑豆煮水喝或常喝枸杞桂圓茶。
7.排便宜選擇西洋坐式馬桶,不宜採蹲式。
8.須做子宮按摩,以利惡露排除,幫助子宮恢復;另外產後頭七天可服用生化湯,此方可活血養血補虛,不但有助於惡露排出,亦可增加體力,最好是喝煎劑,因為沖服的生化湯往往不能收到預期的療效,不過生化湯一般只須服五至七帖便可,否則惡露可能會持續不停。
9.每天應做外陰清洗,一般出院時護士小姐都會教導如何做好外陰部的清潔,回家後亦須自行沖洗,直到開始淋浴為止。
10.產婦的衣著應符合季節,以選擇寬鬆吸汗的衣服為宜,腹部可適當的選用束腹帶來防止腹壁的鬆弛下垂,如此,也有利於子宮的復原。要勤換衣被,鞋子宜柔軟,冬季不得已須外出時,宜戴帽,避免受寒。
11.產後應儘量哺餵母乳,如此不但可以使寶寶得到最好的食物,另一方面,也可加速子宮的收縮及身材的恢復。哺乳者不宜化粧,以免寶寶嗅不到母親的味道而易哭鬧。

坐月子這段期亦須注意飲食的調養,以前的人坐月子這四、五十天,天天都吃麻油雞,有些人吃不了幾天,便大喊吃不消了;其實,我們應該要會通權達變,對產婦的飲食多做變化,如此,吃補可就一點也不嚇人了。不過這往往須由產婦本身的體質來斟酌,至於怎麼吃?如何補?這又是一門大學問了。


photos.com

以下就一般體質的人,做一些簡單的藥膳介紹:
1.麻油雞:公的土雞一隻、老薑、米酒、麻油。體質屬熱者,麻油可最後再淋上,勿同炒;或少加一些麻油,以免太過燥熱。
2.加味四物湯:四物湯即當歸、川芎、熟地、白芍(可依個人體質加減),可與新鮮的海魚、鰻魚、土雞,或子排等等同煮。
3.加味八珍湯:八珍湯即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煮法同四物湯,亦可依體質來做藥味的加減。
4.加味十全大補湯: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煮法及加減同四物湯。
5.炒杜仲粉:可用來與腰花、豬肝同煮。
6.欲哺乳者可多食紅豆湯、豆芽青菜湯、豬蹄花生湯或海鮮類等。

還有,像四神湯、干貝燉土雞湯、排骨湯、豬肚湯、桂圓紅豆湯、燉豬心、雞蛋、菠菜、豆腐、蝦子、蛤蜊、海參、香菇、紅蘿蔔、牛奶、玉米、蘋果、葡萄等等,都是可以變化的佳餚。

還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的是,生產完最好先請合格的中醫師診治過後再開立處方,服用藥膳,不要事先到中藥房自行購買一些不見得完全適合自己體質的中藥來進補。因為生產後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有些燥熱體質的人反而愈補火氣愈大,而容易腹泄的人則是一邊補一邊拉,或者已經感冒了還在補,另外還有一些生產時出血較多的、子宮收縮比較差的,或者容易腰酸背痛的….等等許多的狀況都不是事先買的中藥可以解決的,這麼多的變數,再加上個人體質的差異性,如果每位產婦都自行到中藥房購藥,而不經醫師診治處方,那月子想做得好,真是得碰碰運氣了。

以上概述了坐月子的一些方法及注意事項。女人改變體質的機會一生中只有三次,一次是初潮期,一次是坐月子時,最後一次則是更年期,我們應該好好把握這些期間,將身體調養好,做個健康、快樂的現代女性。@◇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