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曝合歡山風華

楊安生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合歡山雖是台灣高山公路的超級芭樂景點,合歡山的四季之美, 晨光雲海、彩霞雲瀑、午夜流雲,很多攝影人都樂此不疲上山,記錄這美好氣象萬千的光影景致。透過柔情的色手展現四季不同的風華,風光攝影人最怕的就是能見度惡劣加上沙塵爆,合歡山海拔高山公路,瞬息萬變的氣候一會兒滿天雲霧,一會兒的雲朵又近在眼前,稍待又萬里晴空,不僅可觀雄偉浩瀚山勢、看日出、看晚霞,最重要高山能見度佳最能拍出「通透感」「空氣感」「結實感」幅幅光影交錯的美景,交織成如詩如畫的景緻。這就是合歡山的迷人之處!

夜曝合歡技法:長時間曝光車跡,是非常有趣而又有創意與抽像題材的攝影,穩固三腳架、快門線是必備良方。無光源的景區對焦較困難,可調手動對焦,轉至無限遠對焦(∞距離回撥一小格),因車跡攝影只求各種光線和各種孤形的變幻,圖17-18拍攝菜車(運送高麗菜貨車)地點為昆陽停車場旁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的看台,由對面小徑上小山丘,由於腳路小且是險坡,夜曝自身安全須多加小心,腳架卡個三支左右。筆者拍攝時間2007/11/24 午 12:30:08 月光潔皎 使用相機NIKON D200 ISO 100 手動模式 光圈f/6.3 曝光時間208 s 手持黑卡,站在山丘由於地勢高亢,展望極佳, 左上可見遠處武嶺菜車慢速下山,當菜車行至太魯閣國家公園設立的看台此處U型灣,菜車速度絕對剎住後緩緩彎下山,此時按下快門,開始長曝直到菜車尾燈彎過最後彎道,直到不見車跡。注意如有對方上山車大燈吸光,這張照片絕對破功重來,這時黑卡派上用場,擋住鏡頭遮光,以免破光喔!

冬夜的高山冷溲溲立於寒風拍攝是件極為辛苦的差事,按下快門至關快門雖是短短幾分鐘,上山丘準備就序發的時間不說,夜深等那菜車到來,基本上運氣還是滿重要的,光是一部菜車是不夠完美,兩部菜車的尾燈,讓照片宛如亮麗的彩帶舞動曲線,使的畫面更加精彩。

低溫備用電池使用曖暖袋保持適當的溫度,要拍的時候再裝上去如此耗電速度不至太快。
自行開車:國道3號→草屯交流道→中潭公路→台14線→合歡山
大眾運輸: 埔里→翠峰→合歡山,霧社→翠峰→合歡山

食宿:松雪樓訂房聯絡 電話 (04)5878800
合歡山莊訂房聯絡電話 (04)5883631
提供住宿及餐飲

──轉載自 自然顏色http://www.pse100i.idv.tw/index2.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3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恆立南投縣七日電)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賽德克族住民,在合歡山水脈北港溪與眉原溪所沖積而成的原鄉秘境川中島,種植台梗九號稻米,由於品質優良,榮獲農委會南投精品農產伴手禮的肯定。
  • 【大紀元4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法生台中報導) 日前,ㄧ場合歡山淨山活動,雖然受到鋒面影響,當天山區風雨不斷,7度的低溫仍不減百餘位淨山人員愛山的熱情,身處霧氣濃厚、陰雨綿綿、寒風陣陣中,他們還是努力清理出各式各樣的垃圾。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