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依法不依人

font print 人氣: 150
【字號】    
   標籤: tags: ,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不久,釋迦牟尼佛弟子阿難在摩竭陀國首都王捨城修煉,當時他住在城北迦蘭陀竹園的竹林精舍。

一天早上,阿難打算入城乞食。由於時間尚早,阿難就順道去探訪一位婆羅門。見面寒暄後,那個婆羅門就問:你們當中,有沒有哪一位僧人的能力,與釋迦牟尼佛一樣?

阿難回答說:沒有,因為世尊是法的先覺者、教導者,所有的僧人,都是依從佛陀的教導而成就的,就從這一點來說,是沒有任何僧人能與世尊等同的。

此時,奉摩揭陀國阿闍世王之命,在王捨城督導建設工事,以防禦跋耆國來犯的大臣禹捨,也正好來訪,就加入了他們的談話。大臣禹捨對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僧團的運作方式也感到好奇,就接過話題,問阿難說:你們當中,既然沒有一位僧人能和世尊一樣,那麼,有沒有哪位僧人,是釋迦牟尼佛生前所指定的接班領導人,來作為你們的依靠呢?

阿難回答道:沒有。

大臣禹捨又問:那麼,有沒有哪位僧人,是僧團大眾推舉出來的領導人呢?

阿難回答道:也沒有。

大臣禹捨好奇的問:如果是這樣,那你們如何保持僧團的清淨與和合呢?

於是,阿難就告訴大臣禹捨說:我們是「依法不依人」。我們沿著村落游化,在每月十五日集會舉行「布薩」,大家依佛法、戒律,以彼此發問的方式反省檢討。如果有過失犯戒的,就依佛法、戒律的規定來處置,所以我們僧團得以維持和合。

這裡為大家解釋一下,阿難所說的「布薩」,是一個梵文音譯詞,本為淨化自心的意思。「布薩」的舉行:一方面是為信眾們受持佛教戒律,使他(她)們住於清淨之戒行,過著清心寡慾的生活;一方面僧人們念誦佛教戒律,一一對照佛教戒律,嚴格的檢查自己是否有違背佛教戒律的地方,若發現有則要當眾坦白,當眾懺悔,並按佛教規定來進行處置,從而收到使僧眾能自新,僧團能純潔,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能在世間儘可能長住不壞的效果。「布薩」是每一位僧眾都必須參加的,而且按規定在「布薩」開始前,與會者若已發覺自己犯了戒,則必須先依戒律當眾懺悔。

大臣禹捨再問:你們當中,有值得恭敬、尊重,讓僧眾們願意跟著他學習的嗎?

阿難回答說:有的。如果有具足持戒圓滿、多聞深入、作善知識、身心遠離、樂於禪觀、衣食知足、正念成就、精進修行、聖慧明達、漏盡解脫等十種成就的僧人,就是大家恭敬、尊重,樂於跟他學習的對像。

大臣禹捨當下深表讚歎。

從這裡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他的弟子們都是按照師父留下的戒律、佛法與修煉形式在修,而並不是依靠其他的什麼人。這也許就是在釋迦牟尼佛離世之後,佛教依然能夠繼續存在,並在世界上傳承二千餘年沒有消失的一個原因吧。

(資料來源:《長阿含第二遊行經》)

轉載 正見文章: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8/5/15/52863.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釋省常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淨土宗僧人。釋省常俗姓顏,字造微,浙江錢塘人,生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
  • 密勒日巴的師父是馬爾巴。馬爾巴有一個兒子,名叫打馬多得,他不僅是馬爾巴的愛子,還是馬爾巴的弟子之一。馬爾巴對打馬多得寄以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將來能夠廣傳密教佛法,利益眾生。然而打馬多得卻在修煉中沒有嚴格要求自己,因為一念之差而早逝了。
  • 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目犍連,他在修煉中擁有很大的神通。今天就講一個有關目犍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講法時,不光有人類這個空間的弟子們在聽,就是另外空間也有許多生命在聽。佛陀說法的法音,在一定範圍的宇宙空間中的生命們都能聽到。
  • 佛陀波利是北印度罽賓國(位於今克什米爾一帶)僧人。他出家後堅定修煉,發誓為了佛法可以捨棄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他非常嚮往佛家神聖們留下來的靈異聖跡。
  • 曇無懺是中天竺國人,六歲喪父,隨母親以織毯為生,後來母親見到僧人達摩耶捨,看他得的供養物品很多,便讓兒子做了他的弟子。十歲時,曇無懺便顯出超凡的聰敏,每天讀經一萬餘言,二十歲時,曇無懺已能背誦佛經二百餘萬言。
  • 釋曇榮,俗姓張,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十九歲時成為書生,卻對佛法修煉很感興趣。不久投入靈裕法師門下。
  • 後來又有一個人來到蓮花池邊,用手把蓮花連根帶葉拔起,並且把蓮花弄的亂七八糟。僧人卻發現池神根本就沒有管,沒有責備那個人,悶不吭聲的。
  • 明朝太祖洪武年間,安東集市上來了個女尼,法名寂性。她來到集市之後,托缽乞食,有時候人們便把殘羹剩飯,或剛開始變質的食物倒在她的缽裡,她都照單全收,只要填飽肚子就行,對於味道是好是壞,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一概都不作計較。
  • 馬爾巴不顧阻攔開始了第三次印度之行,他一路前行,與來藏傳法的阿底峽尊者相遇。在談話中阿底峽尊者告訴馬爾巴,他的師父大成就者那諾巴已經圓寂了,現在已經成為非人部眾的首領,應該是不會見人的。
  •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住在瞻波城恆伽池邊,正好當地僧團裡有一位比丘(比丘也就是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僧人之意),他犯了過錯,違背了佛教戒律,被其他比丘發覺了,於是大家都起來指責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