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選讀(十 一)

陸志仝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貞觀六年,太宗皇帝下詔書說:「我近來研究經史發覺,聖明的帝王哪一個沒有師傅呢?先前所上奏的法令中沒有見到設立三師職位的提議,我認為是不對的。為什麼呢?黃帝曾向大顛學習,顓頊曾向錄圖學習,堯曾向尹壽學習,舜曾向務成昭學習,大禹曾向西王國學習,商湯曾向威子伯學習,周文王曾向子期學習,周武王曾向虢叔學習。前代的聖王如果不曾受這些老師的教導,他們的功業就不會在天下顯赫,他們的聲名也不會在典籍中記載流傳。何況我承接於歷代帝王之後,智慧比不上聖人,如果沒有師傅的教導,怎麼能夠統率億萬百姓呢?《詩經》上不也說:『不犯錯,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規矩辦事。』如果不學習,就不明白古代的文化禮儀、道德風尚等治國之道;不明白這些而能使天下達到太平,是從來不曾有過的。應當立即頒布法令,設立三師的職位。

貞觀八年,太宗皇帝對身邊的大臣們說:「聖人不會沾染什麼惡習;但智慧中等的人其品德很難保持不變,會隨著所受的教育而改變。何況太子的師傅自古以來就很難選擇。周成王年幼的時候,周公旦和召公擔任他的師傅。周成王的周圍都是賢臣,他每天耳濡目染,接受良好的教育,仁義道德日益長進,最後成了聖明的君主。秦朝的胡亥,任用趙高做他的老師,趙高教給他的都是苛刑峻法,等到秦二世胡亥繼位,誅戮功臣,屠殺宗族,殘暴不止,很快就滅亡了。因此人的品德的善惡,都是後天學習而形成的。我如今為太子及諸王精心挑選師傅,讓他們傚法師傅的禮儀風範,並從中受益。你們可替我尋訪正直忠信的人,每人舉薦三兩個人來。」

貞觀十一年,太宗皇帝任命禮部尚書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師傅。太宗對尚書左僕射房玄齡說:「自古以來,帝王的兒子生長在深宮當中,到他長大成人之後,沒有不驕奢淫逸的,並因此而相繼敗亡,很少能夠自強自立。我如今要對子弟嚴加管教,想使他們都能得以保全。王珪長期以來為我任用,我深知他性情剛毅正直,為人忠孝。所以選他做王子的師傅。你應當告訴李泰,每當遇到王珪就要像見到我一樣,應該多加尊敬,不得怠慢。」王珪也按照做師傅的準則要求自己,當時的輿論都認為他做的很好。

貞觀十七年,太宗皇帝對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說:「三師是用德行教導太子的人,如果三師的地位太低,太子就無法效仿。」於是,詔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師的禮儀制度。太子必須出殿門迎接三師,太子應先拜三師,三師答拜後,每道門都要讓三師先進。三師坐下後,太子才可以就座。給三師的信,開頭要寫上『惶恐』二字,最後還要寫『惶恐再拜』之辭。」

評講:中國古代的帝王將相及普通百姓都非常尊敬師傅。根據《禮記》中的規定:國君不以對待臣下的禮節來對待下屬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在祭祀中臣子擔任祭主時;另一種是臣子當君主的老師時。在大學(古代的學堂)的禮儀中,當老師的人即使接受國君的召見,也不必按臣子的禮節面朝北,這是(國君)為了表示尊敬師傅。

從今天選讀的古文中我們可以瞭解,太宗皇帝不僅恢復設立三師的職位、教導太子要尊敬師傅,還詔令制定太子接待三師的禮儀制度。《禮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凡學之道,嚴(尊敬)師為難。師嚴(受到尊敬)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段話的大意是:「凡是求學的方法,尊敬師傅是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才會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後民眾才懂得敬重學業。」由此可見,師道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學生的應該尊敬老師,才能更好的學到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師父」這個詞。目前學術界有一種說法,認為「師父」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是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書中用來表示對有技藝者的尊稱;及北宋·王鞏《清虛雜著·補闕》書中用來表示對老師的通稱;其實這兩個意思在「師傅」這個詞中都包含了。而據筆者考證發現,元初修道人的詩文中常見「師父」這個詞。如馬鈺(王重陽的弟子)曾在詞《滿庭芳·重陽真人升霞之前》中寫道:「重陽師父,遇呂真人,養成神內之神。心起慈悲不住,開闡良因。時時出神入夢,化人人、要出迷津。」在詞《桃源憶故人》中寫道:「靈光晝夜常修補,異日功成歸去,得住蓬萊洞府,侍奉吾師父。」元初的譚處端(亦為王重陽親傳弟子)在詞《如夢令》中寫道:「因遇重陽師父,引入全真門戶。慧火煉靈空。不敢胡行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近如一步。」元代的一位修道人(無名氏)在詞《喜遷鶯》中寫道:「甚為明月清風,甚是玲瓏脫灑了。真法告,師父慈悲,提攜點化。」

因此筆者認為,只有對真正傳法傳道、對弟子有再造之恩的老師才能稱為「師父」。那麼,怎麼才算是尊敬師父呢?筆者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不僅應該像古人那樣注重對師父的禮節,更應該完全按照師父說的去做才算是尊敬師父。

摘自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0/23/48987.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對大臣們說:「當國君的原則,必須以百姓的利益為先,如果損害老百姓的利益來滿足國君自身的慾望,就好比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來充飢,肚子雖填飽,人卻死了。...
  • 玄武門事變以後,唐太宗李世民由於早就聽說魏徵的膽識和才能,非但沒有怪罪於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並經常召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貞觀七年,太宗皇帝和秘書監魏徵漫談自古以來治理國家的得與失,太宗說:「現在,國家才經歷戰亂不久,短時間內不可能使民風淳樸,天下太平。」
  • 太宗皇帝的儀表莊重嚴肅,前來晉見的官員被太宗的威嚴震懾,經常舉止言談失當。太宗知道這個情況後,每當有官員前來奏事,一定和顏悅色,希望聽到官員們的直言勸諫,明白朝政和教化的得失。
  • 貞觀初年,太宗皇帝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談話,當時有一位美人在旁侍候。她原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作亂失敗後,她被入籍皇宮中。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廬江王胡作非為,殺害了她的丈夫而將她佔為己有。李瑗殘暴到了極點,哪能不滅亡呢?」
  • 陛下的聖明遍及萬物、包容天下。詔令下達之處,哪裡會不響應呢?心中所想做的,哪件事不隨心所欲呢?小臣私下以為,秦始皇之所以能當國君,是憑借周朝的餘威,又侵佔了六國的強盛國力;因此他想把江山傳至萬世子孫。但只傳到他兒子,國家就滅亡了。
  • 太宗說:「不僅是隋煬帝暴虐無道,他的臣下也不負責任。大臣們應該盡力匡正勸諫,不怕殺頭,哪能只是諂媚奉承,為求君王的歡心和稱讚呢?這樣的君臣,哪能不敗亡呢?我依靠各位的輔佐,才使得監獄經常空著。希望你們能善始善終,都像現在這樣。」
  •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對房玄齡等大臣說:「使國家達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於對官員的考查和挑選。根據官員的才能授予適當的職位,盡量減少官吏的定員。所以《尚書》中稱:『任命官員,惟在選用賢才。』又說:『官員不一定要齊備,重要的是用人得當。』如果能任用賢德之人,即使人數少也足夠了;如果選用無德無能之輩,人數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古人也認為選用官員如果不是賢德之人,好比是在地上畫餅,不能充飢。...
  • 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對房玄齡等大臣說:「使國家達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於對官員的考查和挑選。根據官員的才能授予適當的職位,盡量減少官吏的定員。所以《尚書》中稱:『任命官員,惟在選用賢才。』又說:『官員不一定要齊備,重要的是用人得當。』
  • 現在人一看到「封建」這個詞,可能會馬上想到所謂的「封建迷信」這個詞組或認為「封建」就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很迂腐、守舊等等。其實這是近代中國大陸在黨文化流毒影響下的一種變異用法,「封建」一詞在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這些意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