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不可濫施刑罰」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據《孔子家語》一書記載,孔子擔任了魯國的大司寇以後,有父子二人不和,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父子二人,拘押在同一間牢房裡,也不判決。在這期間,孔子叫吏員暗中監視:不要讓他們父子發生衝突,並適當勸說他們和好。三個月過去了,那個當父親的請求孔子:我們父子二人,已重歸於好,不再互相反目成仇。請求撤訴,和平解決,求您放我們回去算了。孔子赦免了他們,真的把他們送走了事。
季孫氏聽到這件事情,很不高興,說: 「大司寇欺騙我。他先前說過,必須用孝道治理國家。我如果殺掉一個不孝的人,來教育百姓行孝道,也是可以的。可他現在卻把犯事的父子倆,都放走了。不懲罰犯罪之人。這是為什麼呢?」

冉有把季孫氏的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歎息道: 「哎呀!身居高位的人,沒有做好引導教化工作,而濫殺百姓,這是違背常理的行為。不用孝道教化百姓,卻處理他們的的官司,這是殺無辜。三軍敗退,是不能用殺士卒阻擋得住的;刑事案件不斷發生,是不能用嚴酷苛刻的刑罰制止得住的。為什麼呢 ?上邊管理教育得不好,罪過不在百姓身上。法令鬆弛,卻懲罰很嚴,這是迫害。收刮無時無盡,這是殘暴。不教育百性卻要求他們守法,這是暴虐。施政中,如果沒有了這三種弊病,才談得上使用刑罰。現在,這三種弊端,樣樣都存在著,怎麼可以濫施刑罰於百姓呢!《書》經上說『刑罰要恰如其分,不能隨心所欲;要明事講理,使百姓心悅誠服。』就是說必須先教育,而後才能用刑罰。先要擺出道德,讓百姓心服。如果還不行,就崇尚賢德,鼓勵百姓向善;還不行,就廢掉那些無能的官員;還不行,就施威力讓那些不幹好事的官員們懼怕。像這樣施行三年,百姓就行為端正了。其中有些不依從教化的頑劣之徒,就可以用刑罰對待他們了。那樣一來,百姓也就都知道所犯何罪,心悅誠服了。

《詩經》中說:『治理國家,應該使百姓不迷惑。』因此,有威厲卻不可濫用,有刑罰也不可濫施。

現在的社會卻不是這樣,教化亂了,刑罰繁多,讓百姓迷惑,動轍得咎,在無知和無奈中,便陷入犯罪的地步。緊接著,就又嚴酷的去鎮壓和制裁他們。這樣發展下去,必然導致刑法越多,而盜賊卻無窮無盡。三尺高的險阻,即使空車也不能越過,為什麼呢?是因為陡峭的緣故。一座百仞高的大山,負載極重的車子,也能登上去,為什麼呢?是因為有緩長的坡度,能夠漸進的原故。如今世道衰微已經很久了,即使有刑法,百姓能不觸犯嗎?」這最後兩句原文是:「雖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以上,孔子論不可濫施刑罰的道理,講得具體透徹,鞭辟入裡。一切執政者,均宜三思為要!如今貪官多如牛毛,警匪一家,官匪一家。「雖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6/12/53300.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敬重道德。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同樣如此。
  • 松贊干布對自己能娶文成公主為妻十分高興,他說:「我的父祖輩沒有一個人能和上國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為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便在公主經過的道路上建築一座城寨,如中原的雕樓,氣魄雄偉,十分壯觀。
  • 觀看了神韻晚會的節目---《創世》,不禁驚奇于中華傳統的歷史悠久,餘韻流芳。主佛駕著飛馬拉的天車與眾神立下誓約:隨我下世,做一千年的王!
  • 中華文化出自神傳,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對於現今講究實證和考據的許多學者來講,認識這個觀點可能需要一個過程,可是即使是從常人所理解的學問的角度看,當研究深入下去時,也會發現中華文明(以漢文明為主體)與其他種族、民族的文明相比有著極大的不同。簡言之,中華文明從其創始之初就是一個完善龐大的「表意符號」系統,旨在通過文字、服飾、音樂、建築、美術等各種可以展示的形象(為了順應現代學者的觀點,姑且將這些領域都稱之為「符號」吧)來揭示深奧的宇宙與人生的真理;並且歸止於生命的昇華,與自然宇宙的相融。隨著朝代的更迭,這個系統在不斷地充實和完善,並且不斷加入新的內容。
  • 康熙治國六十年,建樹甚多,其創業、守成之功績舉世公認。 康熙曾對諸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托付的重任。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天未亮即起來,親自檢查督促課業,東宮太子及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誦經書,至於日偏西時,還令其習字、習射,復講至於深夜。自春開始,直到歲末,沒有曠日。」
  •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曾經講過:「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就是安己;擾民者將自擾之。庸官們不明此理;貪官們則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百姓困苦不堪,當地治理混亂,最終自己也被攪擾不堪,甚至被罷官而去。古往今來,多少的教訓,都闡發一個為政哲學,就是:為官者當造福一方,一定要謹防百姓破家,不可使百姓家破人亡。
  • 有一年,鄭國起兵攻伐陳國,並且攻佔了陳國,然後,鄭國派子產向晉國奉獻戰利品。晉國人對鄭國的使臣子產很不以為然地質問:「陳國的罪過在哪裡?鄭國為什麼要興兵攻打它?」
  • 魯哀公問孔子說:「國家的存亡禍福,真的是由天命決定的,不單單是人為的嗎?」
    孔子回答道:「國家的存亡禍福,都是由執政的人自己決定的。反常的東西或現象,是不能改變國家的命運的。」
  • 孔子接著說:「這就好比使用弓箭,必須先調好弓弦,才能使箭強勁有力的發射出去;又好比駕馭馬車,必須先讓馬拉好車駕,然後才能要求馬跑得又正、又穩、又快。...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