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一聲二奶奶 聽我表一表

常文琥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9日訊】不從古聖先賢講起,不知為官之道。還是用流傳最廣的「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最好講明,又有一幅畫著白菜的畫形容為官之道:民不可無此菜,民不可有此色。(不可有菜色,喻不要使百姓饑。)

如今的官,有幾個懂得自省,倒是「碩鼠」紮堆,詩經雲,「碩鼠碩鼠,毋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一部《官場現形記》,一部《聊齋志異》,明清時的這兩部民間紀實和寄託,各自有所窮形盡相。民間的傳統流傳日久,深入人心,不講報應是假的,只是人心的趨奉。

上海城隍廟有副楹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包括浙江的城隍廟或東嶽廟,就有一間叫做「陰司間」的暗室,吊死鬼、跌死鬼、虎傷鬼、科場鬼……「琳琅滿目」,入門所見即是「活無常」。

鬼在民間心目中,如「活無常」,實是好鬼也。有司索命,所拿者作奸犯科,欺天地之心也,民何不樂?曾有冥王審案,一男子生前做官,且辯道:未曾貪腐,為何治罪?冥王答:當官無功即是有過。男子嘿然。既然做了父母官,就要希圖報答一方百姓,做出一番濟民事業來,怎麽能只保持所謂自身的清白呢,那又何必做官?至於置百姓于冰炭之上,「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此輩之喪心病狂,忘卻社稷家囯之宵小嘴臉,又尤鄙賤。此為民之大忌,天下之賊,又焉的不恨?故曰:囯人恨官不恨鬼。無常索命,生死一綫,當然害怕,而不恨,正是無常清白呀。

其實,所謂貪官汙吏,魑魅魍魎鬼鬼犯邊,正是拿我中華千百年基業,作一己之私囊,所謂人神共憤。而尤其共產極權制度及黨文化思想滲透,對民族文化的破壞力尤甚。如今民衆憎厭官場貪腐,已漸白熱化,整日價談資無數,恰似《三笑》(唐伯虎點秋香)那段唱腔:叫一聲二奶奶,聼我表一表,華安本是塊好材料—–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何時補足這一句方才慰我民族魂。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