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需要責任感這塊「金牌」

【大紀元8月13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希望報導)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中,中國運動員已在多項賽事中獲得了金牌。中國海爾集團宣佈,啟動「一塊金牌,一所希望小學」的項目,中國運動員每獲得一塊奧運金牌,海爾就會為中國貧困地區捐建一所希望小學。有中國媒體表示,中國需要奧運金牌,更需要海爾這種社會責任金牌。

中國的「新浪網」星期一報導說,根據海爾集團的這項慈善計劃,中國運動員每獲得一枚奧運金牌,就會有一所新的希望小學出現。海爾集團將它對中國奧運健兒的敬意轉化為實際行動,用誠心回報社會,讓更多的貧困孩子感受到奧運精神的內涵,使奧運會的社會價值得到更具體的、觸手可及的拓展。

報導說,作為企業公民,海爾集團始終良好地扮演著自己的慈善角色,延續著自己的慈善愛心,得到了社會的讚譽。而這次海爾對社會所作的公開承諾,體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這種責任正是中國社會所需要的。旅美中國學者方覺就中國的慈善事業的現狀說:

方覺:「中國企業捐款,從中國企業財富比例上講,從他們所獲得的利潤比例上講,是很小很小的。這不但不能同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比例的企業捐款相比,甚至不如印度、印度尼西亞這些國家的私人企業的捐款。所以說中國私人企業是極度自私的,保留了中國土財主的習慣。土財主就是有了錢埋在地下,而不是把錢用於賑濟窮人。中國企業對於捐款還停留在60年前的土財主時期。」

新浪網的報導表示,提升中國國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這次北京奧運的一個主要目的。海爾集團「一枚金牌一所希望小學」的計劃,不但用高度的企業責任感為國內企業做出了表率,更重要的是會讓更多的貧困孩子感受奧運的喜悅,感受社會發展的成果,在幼小的心靈裡種下社會責任的「種子」。作者表示,中國需要奧運賽場上的金牌,同樣也需要海爾這種展現社會責任的「金牌」。從某種意義上 說,社會責任「金牌」的含金量更高。

中國企業在慈善事業方面做的究竟如何呢?《青年週末》7月初發表一篇文章說,中國許多慈善機構在接收捐款時發現,實際捐款的數額一般都遠遠低於承諾捐款的數額。這這種現象在中國國內的慈善環境中,是政府、慈善機構和企業三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文章援引《慈善家》雜誌社社長王立偉的話說:

王立偉:「諾而不捐」是中國慈善界的潛規則,平常年份捐款的到賬率一般僅為7%。旅美中國學者方覺先生認為,中國企業目前對慈善事業的貢獻還不大:

方覺:「中國企業的捐款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著騙局的,這種承諾了不兌現或不充分捐款的現象是中國企業的普遍狀況。這反映了中國企業是相當缺乏信用的。企業間的關係常常是不履行合同,常常是互相欺詐,這已經成為中國的商業道德。所以,在企業的認捐上也廣泛地存在著不履行承諾和欺騙性的行為。中國企業捐款在很多情況下是和權錢交易聯繫在一起的,不純粹是慈善性的捐款。」

文章指出,在平時的慈善捐款中,中國企業「諾而不捐」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2000年,北京市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承諾要為「朝霞工程」的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捐款60萬元,但兩年過去了,這筆捐款迄今仍未到賬。四川汶川大地震後,截至到5月中旬,台灣各界為災區的捐款金額超過人民幣5億元;而總資產超過5千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大陸富豪們截至當時的總共捐款額不到4,500萬元,被台灣媒體和中國大陸網民稱為「吝嗇」。(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蓋茨580億善舉會「傳染」中國富豪嗎?
廖祖笙:強烈譴責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諾而不捐」中國善款到帳率僅7%
集體投資辦綠卡 百餘中國富豪被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