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的關鍵外援‧德國

子華
font print 人氣: 13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3日訊】上個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中國人民經歷了八年異常艱辛、慘烈的抗戰,最終贏得了反日本侵略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人民當然不會忘記那些在抗戰中向中國伸出援手的國家和民族。很多自願去中國支援抗戰的外國人都留下了感人的故事,他們的真誠幫助和支援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後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中國抗戰起到支撐作用的關鍵援助,來自於為數不多的幾個外國政府。隨著「八‧一五」到來,基於勿忘國恥與揭示歷史真相的目地,謹以此系列文章,再現中國抗日戰爭中那些國人不應該忘卻的史事和歷史瞬間。

最早援助中國抗日的國家(一)
從1928至1938年,當時的國民政府與德國進行了長達10年的軍事合作,中國不但得到了德方軍事技術裝備的支持,而且完全依靠德國軍事顧問協助中國實現軍事現代化。其中起最關鍵作用的德國軍事顧問,是曾在日本東京擔任德國駐日使館武官的德國陸軍上將法肯豪森。1935年8月20日,他向蔣介石呈送了《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分析道:「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切近者當屬日本。日本對中國之情知之極悉。其利害適與中國相反,故必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圖強,至少設法延期其實現。」

《建議》還分析了日軍的進攻方向和戰略部署,並提出了中國政府軍的作戰方案,不僅為國民政府應付華北危機提出了對策,也為日後的長期抗戰擬訂了總站略。建議書中還提到了關鍵的「持久抗戰」和以四川作為抗日「最後防地」的兩大設想。

法肯豪森研究了當時中國的工業能力、財力與官兵素質,認為國軍應先成為「輕裝快速部隊」,並據此擬訂了「國軍60個師的整軍計劃」。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中國接受德國軍事顧問訓練並有部份德式裝備的軍隊已達30萬人之眾。

為中國持久抗戰奠定軍事基礎(二)
在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的督導下,針對一觸即發的中日戰爭,國軍進行了大規模整訓,法肯豪森曾讚譽南京中央軍校的學生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截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接受各種兵科德國顧問進行系統軍事訓練的部隊達30萬人,同時,德國運交中國的軍火超過1億馬克,國軍有30個師基本實現了裝備德式化。

法肯豪森還幫助擬定了一套「五年軍火發展計劃」,包括漢陽兵工廠現代化改造在內的一批軍事工業和研究所相繼建立,中國可自行生產德國步槍的中國版——中正式步槍、漢陽八八式步槍以及馬克沁機槍、20毫米、37毫米、75毫米火炮和82毫米迫擊炮等,這些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

正是通過引進德國軍事,幫助中國實現軍事現代化,協助中國國民政府規劃兵役制度、軍令軍政的權責執掌、國防工事建構以及全國整體防禦體系,初步整建起國防工業,使最基本的彈藥能自給自足,加上國民政府在各省督導修建公路,使中國達到了進行抗日戰爭所必須的「最低度的標準」,為日後爆發的中日大戰奠下了一個能持久抗戰的軍事基礎。

法肯豪森還參與指揮了中國的初期抗戰。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法肯豪森來到保定前敵指揮部,發現日軍重武器與車輛在華北平原行動自如,國民政府的有力軍事設施卻不在華北,日軍在京津地區集結優勢兵力,等待國軍北上馳援,一舉摧毀中國軍隊主力。國軍於是決定在上海地區另開闢戰場,以水網丘陵地形削弱日軍重武器機動優勢,駐華中地區的中國新式陸軍可迅速調集上海,並利用上海國際都市的作用,吸引國際關注。

8.13淞滬會戰與「德國戰爭」(三)
「蘆溝橋事變」後,國軍決定放棄華北戰場的不利局勢,另外開闢上海戰場,以水網丘陵地形削弱日軍重武器的機動優勢,並吸引國際關注,以避免在華北作戰被視為「地方性局部衝突」而被國際社會忽略。全部使用德式裝備和經由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87師、 88師、36師等軍隊參與了淞滬會戰,各師都有德國顧問隨軍參與作戰計劃的擬定和指揮。法肯豪森也親自在上海前線指揮作戰,直到會戰結束才離開上海。

「8.13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這是中國近代軍事上首次海陸空三軍大規模會戰,8月13日國軍首先調動戰力最強的德制裝備的第87、88和36師,主動出擊圍攻日軍在匯山碼頭、公大紗廠、日本租借區等地的據點,歷經四次總攻,雙方反覆巷戰爭奪陣地,其間採用了德國顧問建議的「突擊群戰術」,這種戰術是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軍事思想的精華。

8月23日,日軍增援部隊自吳淞口、寶山一帶登陸,國軍也北調應戰,戰局從市區街道移轉到野戰,「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一部和頭帶德制鋼盔的第1、2、18、74軍也加入戰場,因日軍有海軍艦上巨炮與空中戰機直接火力支持,國軍改以陣地戰為主的守勢作戰。

9月6日,日軍再增援兵力,國軍退守瀏河鎮-蘊藻濱-洋涇一線,在這長約五十公里的連續戰線上,國軍投入了七十個師的兵力,中日雙方共有近一百萬的兵力在此進行著慘烈的陣地戰,國軍數十萬的部隊構成兵員密度非常高的防禦線,面對日軍優勢的海空炮火,傷亡數字很高,雙方反覆拉鋸爭奪陣地,日軍稱此為「血肉磨坊」。德國顧問群親臨前線,協助國軍策劃佈署作戰,日本和一些西方人直稱此役為「德國戰爭」(The German War)。

粉碎日軍「三月亡華」的狂言(四)
「8.13淞滬會戰」,國軍投入70個師,在德國顧問團的協助指揮下,與日軍進行慘烈的拉鋸戰。11月15日,日軍登陸杭州灣金山衛一帶,計劃直取國軍後背進行合圍。國軍雖然立即調動部隊反擊,但國軍無法適應高機動性的攻勢作戰,在反攻無效後,國軍只得迅速下令全線撤退,以避免被日軍內外包夾。

在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中國投入戰鬥兵員70餘萬,約佔全國總兵力60% ,新建的德制陸軍全部投入戰場,雖然令日軍傷亡約7萬人,但國軍傷亡卻約20萬人,中國新生的德制陸軍遭到相當大的折損。淞滬一戰,徹底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妄念,倫敦海外通訊社當時報導說:「(上海)十週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的榮譽,此乃前所未聞者」。

為補充「淞滬會戰」後國軍武力損失,國民政府於一九三八年初向德方大規模採購了最後一批武器,包括數十萬支槍械和千餘門火炮,使國軍獲得了及時的補充。國民政府還迅速將中德合作的兵工廠遷往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重建並擴大產能,之後基本上滿足了國軍持久抗戰所需的輕兵器彈藥。

法肯豪森隨後還參與了「台兒莊戰役」的戰場指揮,他將「台兒莊戰役」與德軍統帥興登堡在1914年秘密包圍俄國軍隊的塔恩堡戰役相提並論,並為戰役後中國軍隊未能按他的計劃乘勝追擊而懊惱。在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之後,為防止日本從淞滬地區進攻南京,法肯豪森又到鎮海、乍浦、江陰、鎮江、連雲港等地,制定了一套江陰、鎮江和南京江防的計劃,並協助張治中在蘇州和嘉興之間建立一道堅固的中國「興登堡防線」。

日德結盟 中德軍事合作結束(五)
從1928年到1938年,國民政府從德國引進軍事技術裝備,德國先後向中國派遣了5任軍事總顧問,幫助中國初步建立了國防體系,並參與指揮了初期的中國抗戰。英國駐東京大使當時就說:「事實上,是德國人在組織中國的抗日戰爭。」

1936年底,陳誠將軍對當時新建的德制陸軍評論道:「抗日戰爭越晚爆發對中國就越有利,因我方可以有更多的準備時間……如果目前發動,我方一定是處於被動局面,如再遲一年,最低限度我方可有半主動的機會,如遲兩年爆發,則我方可以完全掌握主動局面」。

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日正式結盟。1938年,希特勒政府承認了東北的偽「滿州國」,停止中國學生赴德接受相關軍事訓練,戈林下令禁止武器銷往中國。德國外交部正式告知中方,要求召回全部在華軍事顧問,並電令法肯豪森等全體顧問回國,否則,「以叛國論處」,法肯豪森不得不揮淚回國。行前,法肯豪森等向中方官員保證,決不向日本洩露中國的軍事機密。

1938年5月21日,中德十年合作的黃金期宣告結束。然而,通過德國教官的訓練,國軍整體戰力得到很大提升,德國貸款軍火的持續供應,補充了抗戰初期的大量消耗,德國協建的軍工廠保證了中國持久抗戰的輕武器彈藥自給,抗戰才能苦撐到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年7月,希特勒政府宣佈承認汪精衛的南京傀儡政權,中國則宣佈與德國斷絕邦交。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宣戰,1941年12月9日,中美英蘇盟軍聯合對軸心國宣戰,中德成為敵對國家直至二戰結束。(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國共兩黨就和平解決兩黨紛爭、推動民主選舉、開創安定和諧社會等問題進行全面協商。就當時掌握較少部分軍力、土地以及政治資源的毛澤東而言,國共談判成功是他所樂見的。
  • 歷史進程的軌跡往往驚人的重複,哪怕是性質迥異的重複。在中共邪黨竊取中華民國政權的1949年之前一年,也就是1948年曾上演過令中共吹噓過無數次的所謂的大決戰。被篡改淹沒的真實歷史即將迎來它重見天日的那一天。民國政府領導中國人民,領導中國國民軍歷經千難萬苦,在民眾死傷數千萬條生命,國軍戰死陣亡數百萬將士的殘酷代價之後,在正義的力量衰弱疲憊,中華民族急需休養生息之時,中共邪惡勢力經過多年的養精蓄銳在蘇共國的大規模的軍事物資援助之下,擊敗了抗日功臣,精心策劃人為地演繹了一幕奸臣陷害愛國忠良這樣一段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次的歷史劇目。中共能夠竊取中華大地完全有別於歷史上那些依靠自身實力打天下的開國者。中共是地地道道的漢奸,華奸,它由蘇共的邪惡奶水餵養,在日寇鐵蹄踏碎中華大地,中華民族陷於空前災難之時,趁中華民國政府及軍隊忙於并消耗於抗日戰爭之時,數百倍地壯大了自己的實力。蘇共和日寇就是中共的兩大恩人,前者是中共的恩人,中共自己承認并以法律的形式奉送蘇俄侵佔的數百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國土,而後者也是恩人則由中共的第一任頭目毛澤東在六十年代對來訪的日本領導人之一親口說出,放棄對日戰爭索賠就是其賣國行為的最好的註腳和鐵證。戰爭索賠本是苦難的中國人民應該而且能夠得到的起碼的補償,就這樣被中共主動地放棄了,這是對中國人民的根本背叛和出賣,不過也不奇怪,誰叫日本鬼子是他們奪取政權的大恩人呢?就像有許多中國人指出的那樣「中共建政前和建政後的歷史就是中共鬼子接替日本鬼子屠殺殘害中國人民的歷史」。
  • 我是一名很普通的學生黨員,我今天鄭重宣佈退黨、退團、退隊,與中共劃清界線! 中共是外來政權,是俄寇的走狗,從建黨一開始就圖謀分裂中國,利用抗日戰爭發展實力,擴大地盤,與日本暗中勾結,破壞抗日衛國戰爭,在延安種植鴉片,毒害國人。
  • 【大紀元5月13日訊】我在被關在牢房期間,中共方面曾給我播放大量的反映紅軍長征精神事跡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些影視片段。播放者倒也誠實,他直言告訴我:「我們知道你們這些人眼裡是沒有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只有把中國搞亂,達到你們不可告人的目的才是你和范亞峰、郭飛熊們最上心的。我們並不是想通過這些歷史來喚起你的良知,而就是想讓你知道,我們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才換來的政權,是想讓你明白,我們不會拱手將政權讓給你們這些人的。高智晟,你對歷史太無知啦,看看三千年的中國歷史,有誰能在不死人、不大批死人的情況下得到了政權?」說這話的,是中共的一位處級官員。這樣的話,在我被固定在鐵椅上五百個小時裡,在各類不同級別的官員與我 「溝通」過程是無數次地被重複過。
  • (大紀元記者李意清達拉斯採訪報導)由中、澳、德三方聯合拍攝的影片《黃石的孩子》六月六日在德州達拉斯上映。這部以中國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英國的年輕記者喬治.何克(George Hogg)幫助一群戰爭孤兒翻山越嶺逃離戰火紛飛的區域而轉入安全地帶的故事。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Roger Spottiswoode)五月十二日到訪達拉斯為該片做宣傳時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毛澤東的戰略就是把蘇聯軍隊拉進中國,為他打江山。在這一天到來前,他保存擴大中共軍隊的地盤。開戰後,毛堅持紅軍不參加正面戰場的戰鬥,只在側面做游擊隊協助,蔣介石同意了。其實毛連側面襲擊也不想做,他命令指揮官們等日本軍隊擊潰國民黨軍繼續往前推進時,在日軍後方佔領土地。
  • 郭汝瑰,四川銅梁人,畢業於黃埔五期,早年參加中共,後失去組織關係。追隨國民黨抗日。在抗日戰爭中他作戰極其英勇,深受陳誠和蔣介石先生嚐識,一路走好,步步高陞。在國共逐鹿中原的戰爭中,他已是高級將領,官至國民黨國防部作戰廳長,第22兵團司令兼72軍軍長,堪稱蔣的愛將,可此時他己是中共的高級間諜,將許多重要的作戰計劃給了毛澤東。
  • 我父親是黃浦軍校四期畢業生,與林彪是同學,國民黨少將師長,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陣亡,本應是烈士,可49年共黨竊取政權後非旦不定爲抗日烈士反定爲國民黨反動軍官,真是可惡透頂。自己不抗日,專打國民黨,最後奪得政權後反污蔑真正抗日的國民黨不抗日,貪天功爲己有,簡直無恥之極。共產黨長期以來亂殺無辜,十惡不赦,我堅決表示與邪黨決裂,退出邪惡組織共青團。
  • 魯迅曾撰《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反駁對於國人自信力的悲觀看法。時維1934年9月,距今74年了。今天正值「7.7」事變71週年,此刻中國人自信力如何恐難一概而論,蓋中港台及海外炎黃子孫情況各異。但僅從紀念抗日戰爭的角度,則可稱「內外有別」「國內冷,海外熱」,大陸同胞對此的關注遠不及境外的中國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