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廟宇工藝之剪黏與交趾陶

嫣華、翠燕採訪報導 (圖 / 嫣華攝)
font print 人氣: 269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7日訊】不知道讀者朋友有沒有注意過台灣的廟宇呢?從外觀上來看,大部分的屋頂都有非常繁複的裝飾,甚至於隨著陽光的照射,在不同角度會反射出閃爍的光芒;不過,由於屋頂總是高高在上,一般人也很難得一窺究竟,多半是覺得屋頂上的東西很熱鬧、很漂亮而已。那麼到底屋頂上那些琳瑯滿目、色彩鮮艷的東西是怎麼做成的呢?我們今天就要為您揭開謎底,介紹這些十分特殊的傳統工藝。

陶瓷的發展與演變

從出土文物中發現,中國使用陶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甚至於更久遠的年代;伴隨著淵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陶瓷殷實的記載著它所屬朝代的風格和社會的樣貌。

隨著時光流轉,陶瓷見證了各個不同階段的歷史軌跡,因應不同時代的需求,而發展出來的形器,有一些對近代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有一些則因為時代的需求不同,如作為陪葬用的俑,像是秦朝的兵馬俑及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近代,已經不再有類似的作品出現了。

時至今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陶瓷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市場上充斥著各式各樣、豐富多采的陶瓷製品,有的講求精美,有的著重實用,交織成一片美麗的陶瓷園地;而現代的陶藝家,更是各具創意的揮灑出自己獨特的風格;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較不為人們所熟識的陶瓷工藝,它們大部分被應用在廟宇的屋脊上面,作為重要的裝飾,那就是「剪黏」和「交趾陶」。

台灣是一個敬天畏神的地方,大部分的人們都有宗教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敬神、禮佛的思想和習慣。信徒們為了虔誠的禮敬神佛,他們依循古時候的規矩、禮制,去建造及裝飾祭拜神佛的殿堂。這其中包括木質的建築結構、木雕、彩繪、石雕、泥塑、交趾陶和剪黏等等,這些工藝被保存在廟宇裡,有的甚至長達數百年不變。



剪粘的碗和剪開的碎片




屋頂上的剪粘-三仙

剪黏──立體的馬賽克

來到台灣嘉義縣新港鄉的奉天宮,眼前所看到的那些富麗堂皇的屋頂上,大部分都是「剪黏」的作品所裝飾的。而藝師陳忠正說到奉天宮整修的經過:「奉天宮興建於1811年,是一座歷史悠久、供奉媽祖,滿足民眾信仰需求的廟宇。因為921地震受損,所以必須大事整修。這些做剪黏的師傅都費盡心思,絞盡腦汁要完成這個神聖的使命。希望趕在媽祖誕辰之前,把前殿、中殿、和後殿的屋頂重新妝點得熱鬧非凡,恢復以往的榮景」。

藝師陳忠正肩負師父的信任,參與整修的工程。他說:「前殿部分是奉天宮請求我的師父林再興先生來監督,師父再委任我來完成這個剪黏的工作。因為有師父的委託,我不敢辜負他的期望,所以我將傾一生所學,盡量的發揮。在前殿的剪黏,和一般廟宇的剪黏大不相同,它的細膩度、做法跟一般廟宇都截然不同」。

整修工程分別由3組不同的藝師承攬,這是廟宇中常採用的一種良性競爭的方法,其中含有讓藝師們互別苗頭的意味。直到現在,在台灣的傳統工匠還是非常注重人文倫理,有了師父的託付,用最恭敬的心,把最好的手藝在神佛的殿堂呈現出來。

青龍趨吉避凶壓制祝融

製作一條龍時,師傅們是採分工的,在外頭做的師傅先把胚體做好,龍的鱗片有專門的人在剪,相互配合完成。如果單單一個師傅自己做,自己剪,可能一條龍要花上有3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以這個金黃色的「鰲魚吐草」來說,不管龍頭、龍身,甚至旁邊的草花也十分耗時費工。一邊一個龍頭吐草,差不多也要做上半個月。龍、鳳是廟宇中最常見的「剪黏」,相傳青龍有壓制火神祝融的功能,因此一般廟宇都會放置「剪黏」做成的青龍。由此可見,中國人相當注重趨吉避凶、祈求平安。

「剪黏」是中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早期的「剪黏」是利用破碎的瓷片或碗片,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狀,然後一一的黏貼在塑造好的形體上面,所以也有人說它是「立體的馬賽克」。從製作過程來看,「剪黏」是一項非常耗時,而且勞心勞力的工作,匠師們必須把瓷片牢牢的黏貼在屋頂上,所以工程進行時,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在屋頂上作業。

「剪黏」只流傳在民間,是一種裝飾在建築上的工藝,它的起源已很難考據,相傳是中國南方特有的鑲嵌藝術。在福建的漳州、潮州一帶,清朝時就採用剪黏裝飾寺廟,在清代中葉隨移民傳入台灣,大約已有一百七十幾年的歷史。

「剪黏」的製作程序

一、打稿──必須把要製作的形體勾畫出來。
二、摺線──用鐵線塑出基本形狀,這就是作品的骨架。
三、攪和水泥──將水泥、砂石、麻絨等均勻攪和。
四、製作粗胚──將攪和好的水泥材料,填入骨架之中,這就像作品的肌肉一樣。
五、剪──將陶瓷的碗片剪成適合的形狀。說到這個「剪」,這就是這門工藝最特殊的地方,早期的藝師利用破碎的碗盤,加以修剪利用,到後來為因應需求,才漸漸發展燒製出專門供給「剪黏」所用的彩色薄碗。
六、黏──將修剪好的碗片,沾附水泥,黏貼上去,至此「剪黏」的作品就大功告成了。



剪粘製程1-打稿



剪粘製程2-折線



剪粘製程3-攪和水泥



剪粘製程4-製作粗柸



剪粘製程5-剪碗片



剪粘製程6-粘到物體上面

然而,這只是把標準製作程序列出來而已,實際作業時,所面臨的挑戰可不小。為了要和建築物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製作「剪黏」的所有動作都要在屋頂上面完成,它本身的難度,再加上高度,這就是它極具挑戰性的地方了。

交趾陶

「交趾陶」屬於低溫的多彩陶,相傳源自於漢朝的綠釉,跟唐三彩也有一些關連;雖然它的出處難以考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清朝末年時,在中國的南方已有很多廟宇或建築物上裝飾著交趾陶。「交趾陶」這個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經施翠峰教授的調查顯示,原來在日本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發現,所謂來自中南半島的交趾燒,源自於廣東窯,因此廣東窯又稱為交趾燒。而傳說嘉義地區的藝師葉王跟隨廣東窯工匠學習燒陶,因此將嘉義地區燒製的「廟尪仔」,通稱「交趾陶」了。

交趾陶的特色,在於它的造型比一般的泥塑、陶偶來得細膩精緻,而它的釉色也更為鮮明亮麗。因為通常被用在廟宇中,所以幾乎每一個交趾陶和剪黏的作品都帶有祈求吉祥、平安的象徵意義。

交趾陶的製程:

一、打稿──必須把要製作的形體勾畫出來。
二、塑形──一般用在廟宇上的交趾陶偶,因為都是獨一無二專門設計的,所以它必須用雙手捏塑成形。手捏法還包括捏、塑、堆、刻、劃、貼等,交互運用;如果用在藝品上要做的數量比較多的話,大部分則是用壓胚成形的方式。
三、挖空──為了使烘燒時器體的熱度均勻,必須使其胚體厚薄平均。因為重量已降低,所以將來使用灰土或水泥黏接在壁上也較為容易。體積大的作品則必須加以切割分塊。
四、陰乾──必須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陰乾,放置的時間視作品大小而定。
五、素燒 (第一次烘燒)──現代交趾陶用電窯或瓦斯窯來燒製,第一次燒的溫度約在1,100度左右,大約要30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素燒。
六、上釉──交趾陶之所以色彩鮮豔,就是因為它用了極為特殊的釉藥,它不但和一般的陶瓷用料有所不同,各家的交趾陶藝師各自調配自己的釉藥,以區隔各家作品的獨特性。
七、釉燒──上釉後,再度進入電窯燒煉,完成之後,顏色亮麗卻有脫俗之感,因此交趾陶又有「寶石釉」之稱。然而,交趾陶的釉藥中因為含有鉛的成分,所以交趾陶通常不可以直接使用在食用的器皿上。



鰲魚交趾陶-尚未上釉



鰲魚交趾陶

技藝的傳承

藝師陳忠正回憶當初當學徒的情景,他說:「學剪黏是學徒制的,第一年可以說是當小工,幫師傅攪土、提土,還有做一些比較粗的東西;第二年才可以學習做簡單的剪黏,比如:水族類、花鳥類、草花等這類的製作;第三年開始學做人物類,只能做到簡單的士兵而已。等到3年學成之後,才可以做到武將騎馬這種精細、難度較高的作品。學習是漸進式的,從簡單到繁複的技藝,都是一點一滴慢慢學來的,必須吃很多苦才能學成的」。

曾獲得政府頒發民族藝師頭銜的林再興先生,也分享從學徒到大師的甘苦談,他說:「在當時,不僅要學習怎麼畫圖稿,又要學做實物,每一樣都要學習,歷經3年4個月總算學成出師。我跟著師父做了6年後,自己到北部龍山寺、松山媽祖廟去做」。師徒兩人同時談起早年當學徒時候的辛苦,那真的是如同古人所說的,至少要學3年的時間,才能紮實的打好一門技藝的基礎。

林再興師傅,1929年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從18歲開始做寺廟的修建工作,現在已經81歲了,仍然寶刀未老,熟練的創作眼前這些小小的交趾陶偶,到現在一天仍然可以做2個陶偶。台灣全島的寺廟很多都有他的足跡和手藝,就連外島的琉球都去過。在台灣,他的徒弟可謂桃李滿天下,遠至宜蘭、花蓮都有他帶出的學生。而他所修建過的廟宇,早已經超過兩三百座了。

老師傅林再興告訴我們,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燒製交趾陶的爐子都是現成的;從前的爐子都得自己做,自己燒,所做出來的交趾陶都是使用木材燒的。從前得到寺廟去工作,往往去一座廟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不像現在可以在家完成。
匠師就地製作交趾陶,因應不同建築、廟宇的個別需求,徒手捏製陶偶,每個陶偶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這些匠師也練就了十八般的好技藝。

廟宇屋頂上那些亮麗的裝飾,除了大部分是剪黏的工藝之外,在人偶方面,則大部分使用交趾陶。由於陳忠正和林再興師傅是屬於洪坤福這一門派的藝師,所以同時精通「剪黏」和「交趾陶」兩種技藝。屋頂上除了那些活靈活現的神龍形象之外,一些中國非常著名的諸如《封神榜》、《三國演義》等的傳奇故事,也一起在屋脊的牌樓上繽紛上演。

兩岸廟宇工藝的對照

老藝師用超過一甲子的時間,奔走於全台各地,長駐於廟宇中,將傳統忠孝節義、歷史掌故、神仙傳奇、吉祥禽獸題材,活躍地展現於寺廟內外,獲得文化界的肯定與讚美。終日遊藝於這些富含戲曲、文學、繪畫、捏塑、燒陶、民俗傳說與宗教內涵的陶偶中,是國寶級的民族藝師,傳承著「剪黏」與「交趾陶」的寺廟文化。

當我們向林師傅問及台灣和中國大陸寺廟的工藝水平的差別時,他十分感慨的說:「傳統的『剪黏』和『交趾陶』在大陸的寺廟中已經看不到了,他們的文化層次與我們相差很大,我們台灣比較有競爭力,能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完整保存下來,甚至加以發揚光大。大陸很多的寺廟都是向『錢』看,在廟前擺張桌子,要進廟參觀的話,還得買票呢!」雖然「剪黏」和「交趾陶」發源於中國,然而在發源地的廟宇中,卻看不到鮮明瑰麗的「剪黏」和「交趾陶」了。

在陶瓷工藝的範圍裡,交趾陶和剪黏可以說是異軍突起。由於交趾陶的造型和釉色美麗討喜,近年來廣受歡迎,除了應用在廟宇方面,也經常作為饋贈的禮品;而剪黏則是延續過去的風華,一如既往的在廟宇的屋頂上大放異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膠彩畫源於中國唐朝時期,當時是被用來繪製金碧輝煌的宮廷建築,承傳到日本之後,他們將膠彩畫發揚光大,廣為畫家所喜愛,發展到後來更成為日本的國畫。金跟銀很明顯的有突出的感覺,這也是膠彩畫特色中,一種具有別致的裝飾作用。
  • 黃老先生的魏碑書法不但獨步藝壇,而且遠近馳名,除了在國內各大展覽常有個展聯展外,並先後在美國、法國、瑞士、德國等國舉行個展,深獲各界好評。其作品廣受各地及友邦人士珍藏。
  • 在密閉沒有光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工匠們,拿著燭光一筆一畫的在每一寸壁面上勾勒出細緻繁複的圖案,他們要付出多少時間和毅力才能完成這一座宏偉的石窟,憑藉的只是一顆對神佛敬仰與奉獻的心。
  • 敦煌石窟的開鑿,前後經歷了十個朝代,貫穿了千年的歷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時光洪流的影響,石窟中凝結著各個朝代的藝術文化,靜靜的述說著當年它們的輝煌故事。因為保存了從五胡十六國到元朝之間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畫中除了眾多偉大的神佛畫像之外,工匠筆下鉅細靡遺的記錄著當時供養人形像的部份,尤其具有考古價值。
  • 數量高達數千個的秦俑,據說找不到兩個面貌相同的。這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萬萬沒有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他們早就用精準的寫實技法塑造兵馬俑了
  • 曾經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就這樣記錄在一塊石頭裡面,然而這也是石頭讓人著迷的地方,它可以保持固定的形象,千萬年不變。
  • 愛彌爾.賈列的作品被尊為玻璃藝術中的極品。在百年前,藝術家為了要成就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是要做出極大犧牲的,包括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於為之付出生命。賈列在53歲鉛中毒死亡,因為沒有兒子,使他的工藝技法沒有人得以傳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傳了。
  • 一般而言,多數的藝術都是從視覺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氣味。蔡館長談到:「樟木有樟木的氣味,檜木有檜木的氣味,那種獨特的氣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發出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經過七年,兵馬俑再度來台,第一站抵達台中市科學博物館;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表示,兵馬俑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 黃媽慶善長用細膩的刀法刻畫「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質感的詮釋,在動態的掌握上更能表現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佈局以及剪裁的呈現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細膩的雕工及優雅的風格見長,在視覺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質,具有彈性、柔軟的感覺,尤其在花鳥蟲魚的刻劃上,不但看起來栩栩如生,更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