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訓格言(十二) 擇善固之 始能日進

三新
font print 人氣: 87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訓曰:孟子言:「良知良能。」蓋舉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謂自孩提以至終身,從吾心,縱吾知,任吾能,自 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尚言於「志學」、「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之後。故古人童蒙而教,八歲即入小學,十五而 入大學,所以正其稟習之偏,防其物慾之誘,開擴其聰明,保全其忠信者,無所不至。即孔子之聖,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將至。故凡有志於聖人之學 者,其擇善固之,克己復禮,循循勉勉,無有一毫忽易於其間,始能日進也。

【語譯】

庭訓道:孟子說:「良知良能。」是想舉出良知、良能這些心中固有的善端,以此來說明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他又說:「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沒有失掉嬰兒純淨良善之心的 人。」這不是說從孩提一直到老死,品行高尚的都人遵從著良心,傳播著良知,使用著良能,無時無刻的體現著天理嗎?即使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他能達到「隨心所 欲而不超越任何法度」的境界,尚且說達到這種境界是在十五歲立志苦學、三十歲成家立業、四十歲不再迷惑、五十歲而知天命、六十歲耳順之後。

所以古人在孩童 蒙昧無知時就著手教育,八歲就進小學,十五歲就進大學,目的是為了糾正他們稟性、習氣中偏邪的地方,防止他們被物質慾望所引誘,開啟他們的聰明才智,保持 他們的忠信,培養他們道德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即使像孔子這樣的聖人,他的求道之心,也是永無休止,甚至不知自己已經將步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於聖人之學 的人,必須選擇善良的、正確的,並且加以堅持不再改變,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的要求。恭順有序,勤懇不懈,中間沒有一絲一毫輕視和疏忽,才能 每天都有進步。
【心得】

學好如逆水行舟,學壞則如平原走馬。學壞容易學好難。這是人性的特點,所以傳統上對於道德教育極其重 視,幼兒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我們看看《三字經》、《弟子規》就知道了。我們今天中國大陸人無人不在感慨世道的道德淪喪,防盜門越來越厚,男的女的都不敢走夜路,親戚朋友間失去了應有的禮節,教師失去了往日的光榮,純真受到嘲笑,公共場合不講公德……太多太多。這一切莫不與中共的教育體系有關係,中共的教育,不管它自己怎麼說,總歸是一種輕視道德重視物利的一種教育,是反傳統的一種教育。不要說別國的教育都這個樣子,看看韓劇裡的禮儀,看看美國人工作的主動性,就知道別國教育恰恰不是這樣。中共這樣做,是對中國幾代人犯著最大的罪。

人們經常講這樣一個笑話:一位醫術不高的醫生,誤傷了20名 患者的性命。這位醫生死後,上帝把他打入了十八層地獄,理由是不僅不能救死扶傷,而且害死了20條人命,褻瀆醫生職責。這位庸醫在十八層地獄捶胸頓足: 「為什麼要這樣懲罰我?我又不是故意的?」這時他的腳下傳來了聲音:「老兄,你別跺腳了,上面的土都落到我身上了。別哭了,你還比我強呢?」庸醫很驚訝: 怎麼?十九層地獄還有人?不由問到:「你是幹什麼職業的啊?做了什麼錯事?」 十九層的那位無奈地說:「唉,我生前是做教師的啊!」 庸醫充其量損害的只是幾十人,而庸師斷送的卻是幾代人啊!庸醫害的是生命,庸師荼毒的是靈魂啊!

中國人,在教育國人方面自有卓越偉大的教 師,如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等等,不料想在倉促之中卻被馬恩列斯毛之流佔據了導師的席位,遂導致幾代中國人靈魂上的無窮流毒,時至今日,所幸的是,我們借助《九評共產黨》,算是終於弄清楚了馬恩列斯毛之流原來是幾個大大庸師,該下十九層地獄的庸師。這樣看來,目前退出共產惡黨這個辦法,出發點原來是非常好的,就是決不到那十九層地獄裡去跟馬恩列斯毛這幾個大庸師作伴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儒家特別強調寬恕,我們都喜歡有肚量的人。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寬容別人也是在方便自己,為自己開闢更廣闊的空間。然而,貴為天子的人,四海之內莫非王土,天子的空間可謂最廣了,還唸唸不敢忘懷寬恕之道,這就是需要深思了。

  • 訓曰:如朕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從。即如吃煙一節,雖不甚關係,然火燭之起多由此,故朕時時禁止。然朕非不會吃煙,幼時在養母家,頗善於吃煙。今禁人而己用之,將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 訓日:凡人孰能無過?但人有過,多不自任為過。朕則不然。於閒言中偶有遺忘而誤怪他人者,必自任其過,而曰:「此朕之誤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為所感動而自覺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過者,大人居多也。

  • 康熙庭訓說道:為人處世,應當常存喜悅安詳之氣。內心喜悅安詳周圍的景象自然吉祥美好。究其原因,喜悅就容易產生善念;忿怒就容易產生惡念,所以古話說道:「人只要一產生善念,即使還沒有付諸行動,吉樣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一產生惡念,即使還沒有行惡,凶邪之神就已經跟上他了。」這的確是至理名言啊。
  • 訓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1。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惡念不除,即持念珠2,何益?
  • 訓曰: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從而正之,自不至離道之遠。《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 聖,」一念之微,靜以存之,動則察之,必使俯仰無愧,方是實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於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 訓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為持齋,豈知古人之齋必與戒並行。《易•系辭》曰:「齋戒以神明其德。」所謂齋者,齊也,齊其心之所不齊也。所謂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無一日不齋,無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齋,己與古人有間。然持齋固為善事,可以感發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 孔子說:「立志於修道。」所謂「志」, 就是心的功用。人性沒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沒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則有正和不正之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清楚。 孔聖人有著天賦絕頂的聖明,尚且在十五歲時就立志於學。 這大概因為「志」是提升道德修養的起點之故吧,昔日的聖賢修道無不是從「志」開始的。無論多遠,沒有「志」達不到的:無論多堅,沒有「志」攻不破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