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神怎樣救庇好人:王乙敬神得神護

陸文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三尺頭上有神靈。神是以慈悲為懷的。神又是全知全能的。那麼,一個好人,一個敬信神明的人,突然遇到了災難,神會不會救庇好人呢?當然會。但是有人不信的問道:「我為什麼沒見到過神救好人呢?」其實,你不一定沒見到、沒遇到;只是你沒悟到而已。換句話講:你有可能聽到、見到或遇到過神靈救庇好人,只是你不知道是神之所為,因為你還沒有那種悟性。

下面,筆者將用幾篇文章,運用歷史事實,來探討神是怎樣救庇好人的。

唐代有個王乙,自小堅持念佛經。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他帶著兩個僕人,與兩位朋友結伴同行,準備去北河。到了渡口,有個船夫主動招呼他們坐船,不太計較船費多少,船夫說:他自己正要去北河, 所以不在乎錢的多少。開始時,王乙不想坐這個人的船,對朋友說:「這人故意減價,是在引誘我們,難道不是包藏著禍心嗎?」

船夫又走過來說:「要船費不過是為了買些酒肉,隨各位願意給多少都行,只要別耽誤了各位的旅行,錢不重要。」

同伴們相信了這個船夫的話,於是登舟起程了。船家買了酒肉,大家共餐。那人頻頻舉杯向王乙勸酒。王乙好幾次聽到空中有個聲音,告訴他:「不要喝酒」。他心裡越來越感到駭怕,心中的疑慮不斷加劇。酒雖入口,並不下嚥,扭轉頭慢慢地吐出,因而只有他沒有喝醉。

到了夜晚,船裡點起燈燭,他的同伴早已鼾聲大作。王乙想.可能會有意外發生,便不敢合眼,默坐唸經。忽見船夫手持大斧,刃口有五六寸,從船倉中走進來,揮斧砍掉自己帶來的兩個僕人的頭,接著又殺死了那兩位同伴。王乙伏在地上,十分害怕,眼看就要被砍殺。正在危難之際,船裡的燭光忽然滅了。王乙感覺到自己被砍了三斧,但還有知覺,知道自己還沒死。他見到:背後有扇門,很久不用,已被釘固,這時覺得有兩個人從門外進來,扶著他一起跳進水中,游了一會兒,又有人把他拖上了岸。王乙這時,巳經是血流遍體,但卻不太痛。

王乙在岸上環顧周圍,剛才扶著他一起跳水的兩個人,還有在岸上拖他上岸的人,都無影無蹤了。他只好獨自一人往前走。走了十多里路, 來到一處草屋前,他高聲呼喊,說:「我被賊劫了!」後來到縣衙報了案,衙役領王乙到遭劫的地方,只見岸高幾十丈!

此時此刻,王乙方知自己因為長期敬信神明,是念神咒的力量幫助了他。過了五六天,汴州府衙抓到了賊人,經過審問,賊人說:「那天夜晚,燭光忽然滅掉,便不知王乙到哪裡去了。」王乙當時只受了一點輕傷,沒有傷及骨頭,很快就平復了。王乙對官府講:「這是念佛經的作用。是神仙救了我!」

筆者認為:這位王乙,由於長期敬信神明,人品正,心性高,悟性自然也好。如果他悟性差,他會把:船裡的燈忽然滅掉,說成是「風吹滅的」;把兩個人救他、一個人在岸上拉他,說成是「前後遇到了三個好人幫助」等等,根本不去相信確有神明救庇的事。大家想想,類似這種情景,生活中大有人在。

神就是神,他用常人社會中的方式救庇好人,他並不展現神威神態。他往往施於無形。大道本來就是無形的。王乙堅信神明,所以能不斷地持經唸咒,修心養性;唯其如此,悟性就高。又因為悟性高,堅信善惡有報,所以就更加虔誠的敬信神明:這樣便形成了良性循環。而那些「無神論者」恰巧相反,一旦進入惡性循環,道德日趨淪喪,行惡無忌!

(出自《廣異記》)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8/24/54513.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曇無懺是中天竺國人,六歲喪父,隨母親以織毯為生,後來母親見到僧人達摩耶捨,看他得的供養物品很多,便讓兒子做了他的弟子。十歲時,曇無懺便顯出超凡的聰敏,每天讀經一萬餘言,二十歲時,曇無懺已能背誦佛經二百餘萬言。
  • 釋曇榮,俗姓張,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十九歲時成為書生,卻對佛法修煉很感興趣。不久投入靈裕法師門下。
  •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住在瞻波城恆伽池邊,正好當地僧團裡有一位比丘(比丘也就是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僧人之意),他犯了過錯,違背了佛教戒律,被其他比丘發覺了,於是大家都起來指責他。
  • 一天傍晚,天色已暗,天空飄著細雨,又有間歇的閃電,釋迦牟尼佛依然在室外的空地上以當時佛教中一種名為「經行」的方式修煉著。
  • 一天早上,阿難打算入城乞食。由於時間尚早,阿難就順道去探訪一位婆羅門。見面寒暄後,那個婆羅門就問:你們當中,有沒有哪一位僧人的能力,與釋迦牟尼佛一樣?
  • 在釋迦牟尼佛晚年時,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僧眾,跟隨他修煉。有一次,大約有二千五百僧眾跟隨著釋迦牟尼佛,住在古印度摩揭陀國首府王捨城中名醫耆婆的庵婆羅園裡。
  • 釋迦牟尼佛晚年時,摩揭陀國的國王,名字叫作阿闍世。這時的摩揭陀國正與北方鄰族的跋耆人交惡,阿闍世王常常對他的幕僚表示,跋耆國仗其人口眾多,國勢日強,對我越來越不順從,威脅愈來愈大,我應當找個機會,把他們徹底消滅掉。
  • 《雜譬喻經》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國王叫阿闍世王,他同時還是一位信佛的人。有一天,來了一個以殺生為業的屠夫,要見阿闍世國王,他請國王答應他一個要求,阿闍世王問他有何願望?
  • 《印光大師文鈔全集》中,有一篇文章,敘述了一件唐朝玄奘法師記錄下來的事:
    唐朝時,西域天竺國有一位戒賢法師,他德高望重,名震四方。
  • 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有位鄔道士,自小出家,就有幽然隱逸的志向,跟隨他的師父住在江蘇茅山的清真觀。師父歸天後,他在南宋紹興末年搬到光州(今河南光山、固始一帶)的延真道官,供奉上真香火,他虔誠敬畏,《道德經》五千言背誦如流。凡是外面的吉凶禍福,人們在托到夢中求解的,沒有一個不應驗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