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僑胞捐款設校 中市僑孝國小用校名紀念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錫璋台中市三十日電)政府編列預算為人民設立學校乃天經地義,若是地方仕紳大力奔走設校,更屬難得,如果海外僑胞也出錢相助,三者合一就會成為值得流傳的美談。台中市北屯區的僑孝國小就是三合一美談下的產物,校名上的「僑」字,將永遠紀念僑胞血濃於水的同胞愛。

國民政府從日本接收台澎地區後,台灣各地百廢待舉,在欠缺龐大經費下,各地方無法大量興建學校。但各地學子莫不求學若渴,政府只能運用有限的財力,逐步興建校舍,一時難以廣設學校。

由於學校數量不足,許多學子都須徒步跋涉到距離家園較遠的學校就讀,辛苦且不方便。許多地方的當地仕紳,不忍學子為了求學而千辛萬苦,因而出面奔走,促成就地興設簡易學校或分校,滿足學子就地讀書的願望。

位於台中市北屯的舊社地區,在1955年以前,尚無任何學校設立,地方上的學子都要走路到幾公里外的北屯國小上學,設立學校的需求相當殷切。地方仕紳林新發、郭盛國、林丁炎、盧坤諸等人挺身而出,大力奔走,積極向政府爭取在當地設立小學,便利學子就近讀書。

地方仕紳的努力獲得當時台中市政府的善意回應,1955年在舊社地區的地方信仰中心南興宮內,興建教室二間及廁所一幢,成立北屯國小舊社分班,並開始招收學生就讀,開啟這一地區的設校新紀元。

隨著經濟發展及人口增多,北屯國小舊社分班雖發展為舊社分校,但仍逐漸不敷使用,地方人士又積極爭取設立完整的學校,但因政府財源有限,一時無法達成願望。

不知是幸或不幸,1959年台灣地區發生「八七水災」,重創許多地區。海外僑胞獲悉此一慘重災情,紛紛慷慨解囊,捐款響應國內的救災運動。北屯國小舊社分校成為獲益的對象。

當時的台灣省教育廳運用海外僑胞捐助的經費,補助台中市擴建北屯國小舊社分校成為獨立的小學,舊社地區終於出現第一所完整的學校。為了紀念海外僑胞的捐款救災義舉,市政府特別把舊社這所學校命名為「僑孝國小」,永遠紀念海外僑胞對國家的關懷與奉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