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野生和養殖的海鮮味

朱慧芳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聽說汪洋中捕撈的野生魚不被承認是有機魚時,真是令我驚訝!「自然」不是離「有機」最近的嗎?野生不是最好的嗎?看來我對有機的認識,碰到畜牧水產品,得做一些修正了。

還沒有深入了解水產品之前,我常看到一些有機店家以販售「深海魚」、「遠洋魚」當號召。當時的我和大部分消費者的想法一樣:「沿海都被污染了,深海捕撈的一定比較好吧!」慢慢深入這個行業了解真相,我才知道,用心的養殖比在汪洋大海捕撈的魚還要安全。

大型魚位於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大魚吃中魚、中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浮游生物和海藻,各種污染就這麼輾轉累積到大魚身體裡,魚體愈大含汞機率愈高,商店標榜他們的魚來自遠洋深海,卻沒有想到深海魚通常是大型魚,也就是最危險的一群。汞和戴奧辛一樣,吃進肚子裡就會累積在體內,不但無法代謝,還會傳染給下一代。

人類對水產需求的消耗逐年擴增,產量卻逐年減少,原本以捕撈為大宗的水產業,漸漸往養殖轉移。歐美國家傳統上以捕撈為主,在天然漁業日漸稀少的今天,亞洲國家由來已久的養殖產業,反而愈來愈吃香。台灣的養殖本來就很發達,現在正是傳統養殖提升為優質養殖的好時機,消費者的力量可以主導業者生產的方向。

吃得少是吃得好的先決條件

我常覺得,吃得少才能吃到好東西。飲食和環境的關係牽連很深,要想吃到高品質的食物,保持生態平衡是基本的條件。這條鐵律,在農漁畜牧各種與食物相關的產業中,都可得到印證。想要長期永久有魚吃,就得停止趕盡殺絕。

舉仔魚為例來說好了,它並不是單一種魚,而是大約二百多種魚的幼魚泛稱。捕撈仔魚是用零點一六公分網目的魚網,幼魚連一點逃脫的機會都沒有。才孵化出生就被人類逮來吃了,所以能夠生小魚的魚媽媽、魚爸爸也就愈來愈少。仔魚生在近海,可以吸引以仔魚為主食的中大型魚種,沒有仔魚當食物,中大型魚就不會再現身。將來,愛吃魚的人不但沒有仔魚可以吃,連大魚也會沒有。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是危言聳聽的話,但是台灣沿海、近海的漁場逐年枯竭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停止幾年不要捕撈仔魚,才能給魚群生態有個喘息的機會。慶幸的是,具備整體環境生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愈來愈多,對水產品的需求不再只是量的滿足,也開始要求品質、衛生、安全,甚至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你不知道的水產真相

●加味仔魚

我認識一對住在海港邊的夫妻,有一次聊天時,太太說看到賣仔魚的鄰居,川燙仔魚的時候,倒了整罐的味精一起拌攪。那位賣魚的鄰居還說,單單用水燙過,沒什麼特別的味道。為了讓消費者覺得口感鮮美,吃了還會再來跟他買,所以要摻味精。大家都這麼做,他不跟進的話不好賣。這些在後台才看得到的手法,在市場上買得很開心的消費者,是絕對不知道的。

仔魚撈起來的時候是透明的,川燙過後的顏色應該是灰白色的。天熱的時候,煮過的仔魚容易有腥味,賣相不好,必須加防腐劑和漂白劑,如果看到乾淨的白色仔魚,極有可能是漂白、動過手腳的。不過,政府已經明令禁止不能再販售仔魚、鯨魚、鯊魚等,市場上不應該再出現這些魚。

●泡水長大的蚵仔

端午到中秋之間是蚵仔最肥美的季節,這段時間吃到的蚵仔不論鮮度或風味都是最好的。可惜的是,市場上賣的蚵仔絕大多數都是泡過水的。「泡過水有什麼關係!」有的魚販還會告訴你:「蚵仔本來就靠水養大的!」但是他一定不會讓你知道:為了讓蚵仔吸水性更強,水裡面還添加了磷酸鹽。

蚵仔的吸水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說消費者買一公斤的蚵仔,可能是買了七百公克的水,真正的蚵仔只有三百公克。蚵仔的本色應該帶點灰白,不是純白色,市面上的泡水蚵仔,有的也順便泡漂白水或是雙氫水,幫助漂白、保鮮兼防腐。挑選新鮮的蚵仔時,要看起來乾淨,身體飽滿沒有破裂,也不會有黃色排泄物。沒有吸水的蚵仔煮熟前和煮熟後,大小重量不應該差很多,這是消費者可以判斷蚵仔真假的目視法。

●病蝦、死蝦轉眼成活蝦

蝦子和螃蟹一樣,都不是很容易飼養的水產。市面上看到比較小的蝦子,或是蝦仁,其中有些是在蝦子快死的時候,為了降低損失趕著撈起處理的。蝦子加入鮮度復活劑和磷酸鹽,可以加強吸水,增加脆度。消費者購買的時候,如果看到蝦頭或胸部變黑就是壞掉的蝦子;頭部帶有紅色的蝦子是剛剛餵飽的狀況;外殼軟或是裂開可能是生病了,或是才換殼的蝦子。

但是,蝦子如果用清水川燙,水裡看到橘紅色的雜質時,有可能是加了人造蝦紅素。蝦子是走私魚貨中的大宗,尤其是草蝦、白蝦、明蝦。其實,台灣有幾家明星級的養殖蝦場,在業界享有很正面的名氣,也有一定的口碑和信賴度,不過售價各有差異,購買時可先詢問清楚。轉載自 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只買好東西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