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上善若水

貫明
font print 人氣: 8543
【字號】    
   標籤: tags: ,

從小時候學寫日記開始,我就一直很喜歡收集關於水的人生格言。記得最先讀到的是儒教始祖孔聖人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第六》),當時的理解是聰明人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動;仁厚的人則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巍然不動。後來我又讀到了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據說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學習觀察洪水,很有心得。他仔細閱讀了尼羅河每年漲退的記錄,還親自查看水退後的現象。他發現每次洪水退後,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還在淤泥裏留下無數微小的胚芽和幼蟲。他把這一現象與埃及人原有的關於神造宇宙的神話結合起來,就得出了萬物由水生成的結論,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古希臘七賢每人都有一句特別有名的格言,而泰勒斯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這個結論與中國道教始祖老子的“上善若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認為人世間最善良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才能成為百谷之王。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七十八章中進而對水作了以下闡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尤其當一個人處於弱小劣勢的地位時,只能採取以柔克剛的方法才是取勝之道。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就是其“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良的人,心胸善於保持安靜祥和,待人真誠、友愛而無私,說話恪守信用。其所作所為正因為不與世人爭鋒爭強,所以才能成就至高的美德。水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就是最大的善行。

從水的品性中得到啟發,我們都知道無形之物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物質中去,所以才有滴水穿石之說。這個道理讓我們知道了無形與柔弱的好處。其實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往往剛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為人處世則更需要善於以柔克剛。後來我讀到了日本江本勝博士的許多關於水結晶的研究報告,那些報告真實的告訴我們:水是有靈性的,水是有生命的,他具有超強的識別善惡的能力,當一個人向他發出良性資訊時,他就呈現美好的結晶;相反當他接收到不良資訊時,他馬上就會呈現出醜劣的結晶。反觀現代的人類,由於道德標準的不斷下滑,真正能辨別善惡的智者似乎是越來越少了。

當我走上了修煉的道路之後,就對水的高尚品性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修者心靜如水,那是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修者的強大的正念力能劈山,也具有像水那樣無堅不摧的功能;修者的正信堅如磐石,也像水的品性那樣金剛不破;修者慈悲待人,一心勸善,就如水那樣滋養萬物,洗滌汙淖;修者謙虛內斂,大德深藏不露,猶如巨潭之中的水一樣,表面清澈而平靜,內心洪大而深不可測……“上善若水”,這確實是一句充滿了無量智慧的至理名言呀!@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通讀中國古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一書,則能感到《史記》既是史,也是詩。今天信手翻到《史記》卷六十五之中的孫子吳起列傳,看到了〈山河之固〉這一節,其內容對於修德有一段極其精妙的論述。
  • 人一旦看淡了名利,放淡了欲望,馬上就會有解脫之感,有心修行的人應該先從清心寡欲做起。冷眼看塵世,人這一生營營碌碌,究竟是為了什麼?什麼 時候才能忘卻?不再苦苦追尋?最能貼切的表現這種心境的莫過於蘇東坡詞中的名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 人的這雙眼睛雖然可以觀察各種事物,但是它總是向外看,無法看到真正的自己。人要想間接的觀察自己,就必須借助像鏡子那樣的工具,而沒有鏡子那樣的工具時人只能看到別人的外貌或缺陷。如何經常觀看自己的形貌與自己國家的現狀呢?我們不妨借用一下中國古人的智慧。
  • 人世間的大聲喧嘩與吵鬧,大多是虛張聲勢之舉,各種社會現象的本質則需要以平靜與祥和的心態去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誠如古典名句中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擁有人世間的一切學識也不是大智慧,已經超脫世俗、可以透徹天機、聽懂天意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是一句經久廣泛流傳於世間、警世喻人的格言。在孔子門人所撰的《孔子家語‧六本》中也有記載,孔聖人也曾說過「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 最近偶然翻閱了一本中國古代兒童的啟蒙書,書名是《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這本書以韻文的形式排列,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記誦。書中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立志勤學等許多方面。書中有一些精闢的格言名句,是古代中國人處世經驗、智慧和原則的總結,其中許多格言名句至今仍廣為流傳。在歷經了人生的滄桑之後,讓我感慨無量的名句就是其中的一句「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 自從十六歲一別故鄉,我已經有近三十年沒有回去過。在異國他鄉謀生,歷經重重磨難,每當凝神靜思之時,腦中時常閃現出故鄉的山河。然而,最讓我懷念的景物卻不是青山綠水,而是故鄉冬天的雪。風雪嚴寒的北國景象對一些懼冷的人來講,或許是一種折磨,但是對一些性格樂觀的人來說,相反卻能帶來莫大的樂趣。
  • 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講,神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俗語說「三尺頭上有神靈」,所以他們會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言行,不做損人利己之事。無神論者則無法感受到神靈的存在,因此即使作出了傷天害理的醜事也無所顧忌,只要沒被人發現,他就難有悔過之心。由此可見,沒有信仰自由的國家是非常可怕的,那樣的國家絕不會有真正的和睦。
  • 唐詩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一座燦爛奪目的藝術寶庫。尤其是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大氣磅礴,韻調優美。不僅格調豪壯,而且朗朗上口,廣為傳頌。
  • 自2002年6月在中國貴州省的平塘縣掌布鄉發現了刻於二億七千萬年前的“藏字石”以來,時光已經過去6年多了,公開聲明中共邪黨及其附屬組織的中國人也已經超過了4800萬人。人們爭相傳說,在崩裂的巨石斷面內出現了“中國共產黨 亡” 6個大字,連中國的官方媒體都報導了這一新聞,只是故意隱去 了“亡”字。在中國歷史上,蒼天刻文於石向世人昭告天意的事實,屢見不鮮。遠在古代秦朝時期,就有“亡秦者胡”的石碑出現,當時秦始皇以為“胡”就是指匈奴,所以築萬里長城保衛秦朝國土,也曾派大將蒙恬北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最後秦帝國還是亡於秦二世“胡”亥之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