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俗話說「三天三夜說不完」?

作者: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338
【字號】    
   標籤: tags: , ,

當別人詢問我們一件錯綜複雜而無法立即說清的事情時,往往我們都會說︰「這件事情真要說清楚,可是三天三夜說不完,所以你就別再追問了。」那麼,為甚麼俗話要說「三天三夜說不完」呢?

「三天三夜說不完」這句話的典故,出自《史記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傳》中所記載的一段話︰「后淳于髡見,壹語連三日三夜無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謝去。

這個典故是說,戰國時代齊國大夫淳于髡,他見聞廣博,記憶力特別強,又擅長察言觀色,揣摩別人的心意。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于髡,梁惠王單獨接見淳于髡兩次,他卻始終不說話。梁惠王覺的奇怪,就責問賓客說︰「你稱讚淳于先生,說管仲、晏嬰都比不上他,可是他一見到我,根本都不跟我說話,我一點收穫都沒有。難道是我不值得和他說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那個賓客就將梁惠王說的話告訴淳于髡,淳于髡說︰「我第一次見大王時,他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再次見到大王,他的心思卻用在聲色上。所以我只好沉默不語了。」

賓客又把淳于髡說的話全部轉告給梁惠王,梁惠王非常驚訝的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聖人啊!他前一次來的時候,有人獻給我一匹好馬,我來不及觀看,正好淳于先生來了。淳于先生後一次來時,又有人送來歌伎,我還來不及欣賞,又遇到淳于先生來了。接見淳于先生,我雖然屏退身邊的人,可是心裡卻想著馬和歌伎,真的是這樣。」

不久,梁惠王再次接見淳于髡,兩人專心交談,一連三天三夜都沒有倦意。梁惠王想給他封高官爵位,但淳于髡客氣的謝絕。於是,梁惠王送給他一輛四匹馬拉的舒適馬車,布帛、璧玉及百兩黃金。淳于髡終身都沒有出來做官。

後來,人們就從這個故事引申出「三天三夜說不完」這句話,比喻錯綜複雜,述說不盡的事情,也逐漸的代代流傳,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北朝時北朝使者李諧到了南朝,梁武帝和他在一起遊覽放生處。武帝問他:“你們國家也放生嗎?” 李諧說:“我們國家既不捉,也不放。” 武帝慚愧。
  • 有一天,梁惠王看到有個人牽著一頭牛經過,梁惠王便問:「你要把這頭牛牽到何處啊?」
  • 我們開會商討事情時,如果有人針對某項問題說︰「關於這件事情,我還要再仔細的推敲才能下決定。」那就表示他對這件事情存有疑慮,還要考慮斟酌一番。所以「推敲」常用來比喻對事情的思慮斟酌。
  •  九年,晉裏克殺其君奚齊、卓子。①齊桓公率厘公討晉亂,至高梁②而還,立晉惠公。十七年,齊桓公卒。二十四年,晉文公即位。
  • 淳於髡是齊國人。見識廣博,又善於記憶,學術上不專主一家之言。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他似乎仰慕晏嬰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擅長察言觀色,揣摩人的心意。
  • 戰國時期,孟子不遠千里來拜見梁惠王。
  • 孟嚐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買的『義』,我今天才見到。」
  • 春秋時代,有一天,孟子來到梁國,宣傳自己的治國主張。梁國國君粱惠王,接見了孟子。他對孟子說:「先生,您從千里之外,很遙遠的來到我國,肯定是想要給我國帶來一定的利益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