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塌20年 統一德國世界舞台試身手

【大紀元10月31日報導】(中央社柏林31日法新電)柏林圍牆倒塌20年後,統一的德國在世界舞台上份量日增,所展現的自主是後納粹時期所無法想像的。

被摧毀的德國戰後由勝利國切成兩半,身不由己的成為列強的傀儡與冷戰時期的可能戰場。

數十年來,西德本身的利益只能排位在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仍懷有惡劣記憶的鄰國之後。西德唯有依賴「支票簿外交」花錢買朋友。

歐洲外交關系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Foreign Relations)的桂羅特(Ulrike Guerot)說:「作為歐洲人是德國唯一被允許的民族主義。」

但是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德國初步展現影響力,開始由國家的觀點權衡軍事及外交議題,較不擔心惹惱盟國。

也在同一年,德國大力金援美國所領導的盟軍,將伊拉克領袖海珊(Saddam Hussein)的侵略部隊逐出科威特。

9年後,時任總理的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獲得國會同意,讓德國部隊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對塞爾維亞的空襲行動,當時塞爾維亞殘暴壓迫在柯索伏(Kosovo)佔多數的阿爾巴尼亞裔。

自此之後,德國部隊越來越常與國際部隊一起部署在各危機區域,從阿富汗山區到黎巴嫩海岸不等。在阿富汗,德國部隊人數在外國部隊中排名第三。

但是在當時美國總統布什(George W. Bush)組成推翻海珊的「意願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時,施若德也是帶頭反對的領袖之一。

他反對這項將對該地區造成難以估計影響的「軍事冒險」行動,而在大西洋兩岸形成巨大歧見,此一重大分歧一直持續至2005年施若德下台。

繼任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雖努力修補損害,仍奉行同樣的獨立路線,以她所認為的恰當方式力求平衡。

去年底,當美國與歐洲伙伴呼籲德國作出更大貢獻,以協調對抗全球金融危機的振興經濟措施時,她至少一開始持抵拒態度。她不但批評美國銀行家是危機的始作俑者,也不理會美國要求平衡貿易的壓力。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前主席迪羅(Jacques Delors)接受法國「論壇報」(LaTribune)訪問時指出:「這已經不是同意犧牲自己以求寬恕的德國了。」

桂羅特則表示,這是國家自主與主宰他國間一條不易分隔的界線。

她表示:「當我們說我們正在正常化時,我們的意思是我們正在重新國家化。」

桂羅特察覺到德國政治階層與企業界的不耐,他們希望德國能儘速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影響力。

她說:「現在的基調是『我們已對別人付出太多,現在是恢復自主的時候了』。」

桂羅特說,這種不滿導致德國揚棄過去所認定對歐洲的責任。

但也有人認為,德國雖是歐洲最大經濟體與人口最多的國家,行事仍太小心翼翼。

「南德日報」(Sueddeutsche Zeitung)專欄作家柯尼劉斯(Stefan Cornelius)說:「德國仍是歷史的囚徒。它的外交政策太過拘謹。梅克爾不願採取對抗姿態。」

談到愛國主義,默克爾所反映的是德國人民根深蒂固的曖昧態度。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University ofStuttgart)今年稍早發表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有過去的歷史,75%的受訪者仍以身為德國人為榮,比例是2001年時的兩倍。

但是只有61%贊同在特殊場合,如2006年德國主辦世界杯足球賽時,看到同胞揮舞國旗。也有53%受訪者表示,自己不會這麼作。(譯者:中央社楊超寰)

相關新聞
專家:如不加強保育  野生老虎20年內絕跡
圍牆倒20週年 CNN將播柏林宣傳短片
歐盟峰會就氣候金援達成部分結論
商業地產估價指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