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研院發現水稻耐水關鍵 盼育出耐淹作物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9日電)水稻之所以為「水」稻,因為它在半淹水時長得最好,為何能如此原是謎。中央研究院現在解開謎底,發現水稻基因「蛋白激酶」是關鍵,盼能育出各種耐淹水作物,減少災損。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實驗室,日前發表發現水稻耐淹水的關鍵基因論文,揭開數千年來所有穀類作物,只有水稻種子可在水中發芽及成長的秘密,登上國際專業期刊「科學訊息傳遞」(ScienceSignaling)。

余淑美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全球80%的水稻田,利用半淹水的方式來生產養活全球半數人口的稻米,這篇論文發現水稻為何在半淹水情況下長得最好的原因,因此傳統稻農利用淹水方法去除雜草,可以減少人工及除草劑。

這項發現其實是意外的收穫,論文的第一作者李國維表示,原本要研究醣與能量的關係,要找出稻米在何種時候需要最多的能量,發現缺水的時候,稻米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需要額外能量。

李國維表示,水稻基因蛋白激酶(CIPK15)如果壞掉,稻米的耐淹程度降低,原因是水稻種子在淹水狀態下,將缺氧訊息傳遞到蛋白激酶,接著再調控細胞內具有監測能量多寡及感應逆境的多功能蛋白激酶,然後水稻種子內便會大量製造澱粉水解酶,將澱粉轉化成糖,同時大量製造酒精脫氫酶產生出能量,使種子可以在水中發芽。

李國維表示,等到小苗生長到水面可以呼吸更多空氣後,根部以同樣原理製造碳水化合物及能量,而使植株可在半淹水稻田中生長。其他穀類作物例如大麥、小麥、玉米和雜草等並無這些能力,因此無法在水中發芽及生長,所以種稻可以用「淹水」方式來自然除草。

李國維表示,淹水是一個全球性的重大災害,通常導致作物缺氧而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因此造成嚴重的農業損失,未來可以利用這一原理研發出耐淹作物,種植在耐淹的地方,減少災損;也可以育出耐淹品種種子,以後就不需要「插秧」,而是用直播種子方式種稻,減少成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