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家書: 墓園風光也明媚

真子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28日訊】論道人文社會,東西方則相差迥異,最大不同之一,看加拿大的墓園風景即可見一斑。

加拿大海闊天高,處處景色怡人,連墓葬之地也不例外。這兒的墓園寬闊平坦,藍天下,如茵草地灑滿陽光,陽光也靜靜地照著靜穆的墓碑。這天然的寂靜,草和樹,單純的綠和風景,好像在靜靜的展示,死亡不過是生命的另一種形態,是從喧囂回歸沉靜和平,死亡代表的不全是憂傷。

或許這也是西方人對死亡的觀念和心態吧,是以西方社會的墓園便少了幾分肅穆和沉重,老西把親人長眠的地方裝點得像另一處親切溫馨的家園,我住的社區附近便有這麼一塊墓地,可愛的小房子,四周鮮花環繞,綠樹扶疏,乍看還不知那便是墓地。

如此美麗的風景,陽光下自由自在成長的西方人倒是一點不介意與亡魂為鄰,墓園不遠處便有整齊美觀的住宅樓宇,俯瞰墓園風光。當然其中住客絕對少有受中國文化熏陶長大的中國人。

老中對墓葬地之感受大多是:肅穆,沉重,冷寂,是以除了拜祭故人,平日盡可遠而避之。

因中國文化中有「陰魂不散」之說,中國風水學中,墓地屬陰,陰氣重,乃不祥也,而老西便不太受這一套。中西文化教化的不同心態,想來也頗有趣,其實我想不同文化的背後必定有生命更奧妙的真相吧?

當然中國文化也有說的「心正不怕影斜」,又有說「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那意思是說,仁慈正氣之人,走到那兒都無所畏懼,不好的東西惹不到他,確實也是很有道理根據的。

個人觀感,老西都較單純,正氣,頗有陽光之心態,是以可以坦坦蕩蕩與亡魂為鄰,並不覺得有啥不妥。

有日看電視報導說,多倫多某樂隊在市中心美麗的墓園公園開壇演奏古典音樂,吸引不少遊客聽賞,有老西聽眾說,他們不介意樂隊在墓園演奏,認為美妙樂曲當與故人共賞。由此可見老西對死亡的態度,是另一種達觀與單純。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了房貸與妻爭吵>環工專家強國倫燒炭身亡環工博士生強國倫前晚至台北縣深坑山區「南港墓園」祖父的墳墓邊,在車內燒炭自殺。(自由時報記者王述宏攝)強國倫(左圖,穿黃外套者)對濕地生態相當專業,曾在珍古德博士來訪時,擔任解說員。(台北縣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提供)環工博士生強國倫前晚至台北縣深坑山區「南港墓園」祖父的墳墓邊,在車內燒炭自殺。(記者王述宏攝)強國倫(左圖,穿黃外套者)對濕地生態相當專業,曾在珍古德博士來訪時,擔任解說員。(台北縣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提供)
  • 我總是嚮往那些古老的時代,那些古老傳統的人類精神,看那些傳統手法建造的房舍和廊亭,不僅是欣賞那些鬼斧神工般的技術,那些作品,貫穿一份不朽的靈性,一種專心致志的精神,價值無量。人類自翔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中不斷前進,又有多少人覺悟,所謂的進步 ,其實正是後退呢。
  • 那一夜,我看到北美平原清明高遠的天空飄過一片西藏潔白的雲,那一夜,我聽到一位真正的藏人的歌唱。年青的依西姑娘,穿著草綠色藏族的長裙,黝黑的肌膚閃爍著青藏高原溫暖明亮的陽光,她以沉厚和緩的嗓音悠然唱出自己譜曲的歌。我聽不懂她唱的藏語,可是我聽懂了她歌中那份真誠的祈盼,當席中所有漢人和藏人來賓輕拍著節拍和著她的歌唱,也唱和著同一樣慈悲的祝願,霎那間淚水漫過了我的雙眼。
  • 10月11日,遼寧鐵嶺清河區殯儀館發生一起罕見的事件,骨灰也「頂包」,死者還沒火化,家屬已拿到骨灰,家屬哭喊響徹墓園。事件被揭露後引起近年曾在該殯儀館火葬過親人的市民恐慌。同時各種傳言在網絡上廣為流傳,這一「骨灰頂包門」讓網友震驚憤怒。
  • 彰化縣一名七旬老翁在哥哥去世後,20多年前入贅、娶哥哥的太太為妻後,疑因夫妻感情失和離家,3年多前老翁返家,又與獨子、媳婦處不來,且疑有性騷擾家人舉止,落得獨居,一度流浪墓園,不到半年時間,體重由百公斤暴瘦到40多公斤,形同皮包骨,處境淒慘。
  • 來到加拿大,真的見著「鬼」了,不是那陰森恐怖的鬼,這邊的「鬼」們都笑咪咪的,年齡都不大,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許多小不點兒,衣著古靈精怪,在每年同一天相同的時辰,三五相繼而,滿街市遊走。
  • 法國結構人類學的奠基者,思想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於上週六(10月31日)過世並已安葬在臨近的墓園,享壽100歲。他的同僚及家人因為不希望被媒體打擾,因此3日才將消息公布。
  • (shown)秋色再美,然轉瞬即逝,如短暫人生,奈何功名利祿,神仙美眷,誰又能長久擁有?真個是秋色人生,剎那芳華,終究千葉飄零,塵歸塵,土歸土,那枯枝殘葉又歸何處?
  • 作為選民,甜言蜜語免了,承諾和夢想也無需聽太多,最重要的一個準則是,候選人的道德良知可決定其未來。如不信各位選民可以走著瞧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