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1949年的那些人事物系列報導(3)

外省段宜康父子挺綠 複雜情結一甲子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8日報導】1949年的那些人事物系列報導(3)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8日電)祖籍江蘇的前民進黨立委段宜康,他的父親段守愚是前大華晚報的總編輯,兩代之間原本不甚相同的政治立場,到最後相互認同支持。他們的故事,刻劃出兩岸分治60年錯綜複雜的情結。

1948年國共內戰,19歲的段守愚被家人送到台灣避難。相較於父親隻身來台,段宜康的母親在1945年就舉家遷至台灣。段宜康幾個阿姨都是嫁給隨政府來台的外省籍軍人,逢年過節大夥兒都在段宜康外婆家圍爐。

一堆外孫圍著外婆,由外婆作莊、擲骰子的熱鬧場面,是段宜康最深刻的過年印象。他笑說,「一直到長大後才知道,原來一般人過年圍爐不會到外婆家過」,但對像段宜康的父親、姨丈這種離鄉背景的人來說,「這個就是家,這是家的溫暖」。

段宜康祖父是留美的學生,父親段守愚也嚮往英美的民主政治,對當時國民黨威權政治有所不滿。段宜康說,他從小就看父親藏起來的禁書,對他的意識型態啟蒙,有很大的影響。

段宜康是綠營中少見的外省第二代,成長過程有兩件事對他影響甚深。小學三年期下學期某一天,他與班上同學吵架,同學用台語罵他「外省豬」,段宜康知道這是罵人的話,卻不解其意。段守愚告訴他,這是歷史悲劇、歷史包袱留下來的傷痛,並且從二二八事件開始解釋起。

另一件則是「總統牌香菸」事件,在那個聽到總統、蔣公就要立正的年代,段宜康有一天和弟弟聽到電視上播放公賣局總統牌香菸廣告,也調皮地立正站好。段守愚當場告訴段宜康兄弟,「沒有一個人值得我們這樣表達尊敬」。

段宜康說,父親個性溫和,即使對時局不滿,他也不會有具體的反抗行動,只會表現在這些事情上。父親總是告訴他「台灣也是我的家」,但段守愚對民進黨或台獨路線,仍有些「感情上的障礙」。一直到開放探親,離鄉40餘年的段守愚首次赴中國探親,回來後,他的態度丕變。

段宜康說,父親看到中國大陸對待中國人民的態度後,態度明顯改變,不僅認為台灣一定要獨立,也開始在每次選舉中支持民進黨。

段宜康的姨、舅都是新黨支持者,段宜康加入綠營從政,讓父母和親友翻臉,雙方曾為了政治發生嚴重衝突,段守愚在世時,甚至不讓段宜康的阿姨們進到家門。段宜康說,也因此,扁家後來爆出弊案,成了段守愚過世前最傷心的一件事。

段宜康認為,隨著時勢變化,族群對抗的情況已經沒有那麼嚴重,雖然每遇選舉還是會發生,但已逐漸往好的方向在走。尤其是民進黨內,扁式操作被證明是傷害後,黨內族群操作的情況也漸漸少了,往良性、正面的方式去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