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關注生命、期盼民主與法制的呐喊(下)

——解讀張宗銘及其三部系列長篇小說
梅國材
【字號】    
   標籤: tags:

對於張宗銘的「三部系列長篇小說」,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去理解:

一、關注生命,同情弱小,呼籲人性,謳歌和諧社會

中國現代史上的兩次權力再分配,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動盪,使許許多多的無辜生靈遭受塗炭。大地在燃燒,萬物均在劫火中歷經磨難,原有的社會失去平衡,舊的傳統(不管是壞的還是好的傳統)被打破了,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人們均要以最大的沉受量去適應新的社會和新秩序。張宗銘的「三部系列長篇小說」塑造的數十個人物形象從表面上看似乎很複雜,其實我們大致可以將他們分成兩種類型:

一類是心懷叵測的「革命者」,他們靠投機取巧輕意地就獲得了權力和利益。他們用手中的權利踐踏生命、踐踏人性、以勢壓人、欺強凌弱……這一類人,以靠心狠手毒當上鄉長的李青山;革命勝利後就急於另娶新歡、橫刀奪愛的、個人利益高於一切的解放軍團長陳家根;心術不正,口蜜腹劍、見風轉舵的秘書曹發德;以及被階級鬥爭觀念燃燒而迷失了人性的市保衛部部長的韋貴喜……為典型代表。這些新貴從表面看他們的官職都不高,但是他們是黨的基層幹部,他們最容易接觸群眾、是共產黨人數最多、能量也最大的「地方官」。他們欺上瞞下、魚肉百姓,為了自已的利益,無視黨性,政策、法規……對他們的身邊的同志和上級,也會下毒手!

在《遠山蒼茫》這部長篇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滅絕人性的描寫:邊遠山區一個上任不到三天的鄉長,根本沒有一紙公文,便對跪在他腳下接受鬥爭的地主和兵匪,輕意地發出了處決的命令……

在《孤兒與革命家》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寫:身為市公安局長的韋貴喜,階級意識濃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階級意識十分濃烈的部長,抱養的女兒恰巧是他最仇視的惡霸地主的女兒;而他的親兒子卻在階級鬥爭的陰影中苦難地掙扎著!但是,當他知道他抱養的女兒懷孕後,得知對方的家庭是「惡霸地主」後,濃烈的階級仇便使他唆使造反派頭目,對自己的失落多年的親生兒子方宇動用了私刑,並使他喪失了生殖能力……做了使自己斷子絕孫的憾事!

在《孤兒與革命家》中,作者還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鄢正甫的秘書曹發德,敘寫了曹發德一朝權力到手,便設計非法拘禁自己的老上級鄢正甫,並欲殘害這位老實而令人尊敬的老上級、老首長……

「三部系列長篇小說」除了對這些視生命如草芥,滅絕人性的無情揭露以外,還運用對比的手法塑造了一群謳歌和諧社會,為生存而抗爭、呼喚人性、化敵為友、消除仇恨的人物形象。

這一類人物以共產黨人省政治部部長鄢正甫、起義將領張雲軒、虔誠的基督徒唐維綺、命運坎坷的忠直漢子楊永春、被命運捉弄、從一個苦難走向另一個苦難的地主婆戴敏、被命運殘酷捉弄的水族女人方美英、偷吃禁果的苗家姑娘阿彩、不遠萬里從英國來的傳教士亨利……就是這麼一大群擁有正義感、關愛生命,熱愛生命、待人為善的人群,才使張宗銘的「三部系列長篇小說」變為呼喚人性,張揚權利、呼喚法制的作品,成為一部謳歌和諧與進步的長篇巨著!

在《遠山蒼茫》中,作家不惜濃墨重彩描繪英國傳教士亨利。他本是石油大亨的兒子,由於不滿列強對中國的欺壓與剝奪,憤然拋棄自己的石油王國,毅然來到貴州邊遠山區進行傳教,宣揚上帝的仁愛精神,與山裏人結成生死與共的情誼。

有許多評論家說:「亨利使人震撼」。這種震撼不是因為他的決定,而是他在貴州邊遠山區的所作所為,他不圖任何回報;他為迷信的山區帶來科學;為拯救生命而疾呼;為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他用自已的行為而贏得山民的尊敬……在邊遠的貴州山區雙溪坪,建立美好與和諧。他的無私奉獻,不僅感動雙溪坪的人,受到雙溪坪人民的尊敬愛戴,而且,也使受命到雙溪坪來驅逐他的省委重權人物——鄢正甫也深受感動。在《遠山蒼茫》中,有這麼一段畫龍點睛的描寫:

在漆黑的夜色中鄢正甫獨坐在波乜河邊沉思默想——「啥叫忠誠?啥叫犧牲?啥叫無私?啥叫奉獻?……其實人們要看的只是行動,是表裏如一」。

必需指出的是,鄢正甫的反思,是因為我們在農村使用「清匪反霸」、「合作化運動」等不當政策而引發的,通過對比,鄢正甫終於「大徹大悟」了。小說通過鄢正甫的大徹大悟深化主題:強權出不了真理,暴力終究是行不通的,只有人性的複歸,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會層的人以禮相待,和平共處。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才是終極目的。

二、 「人治」社會是中國進步和發展的最大阻礙

張宗銘的「三部系列長篇小說」運用對比的手法,先抑後揚,揭露「人治」社會的諸多危害及造成的損失,也描寫了許多由「人治」社會造成的形形色色的許多暴力及違法行為。但是,作家不是用「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冤冤相報」的方式去解決,而是以「人性」、「人道」的方法去解讀。作家在其作品中高歌正義,通過正義的力量使暴力者省悟,通過正義的呼聲深刻的教訓使暴力者懺悔、自新……這些採用引導,認清是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淡化矛盾、以創造和諧環境、和諧社會的方法,正是張宗銘比一般作家的高明之處。例如在《遠山蒼茫》中的土匪頭劉禮靖,在傳教士亨利和雙溪坪山人的影響下,終於棄惡從善;剛參加土改工作的學生杜進、彭正陽,因為蔑視生命和權利而濫殺無辜,本應以命抵命,但是,亨利認為他們的犯罪是因階級仇恨而生成的,是因錯誤的引導造成的,他為他們真誠的禱告和祈求、以及混血姑娘靈姑和蠱女阿歡在仁愛感召下的救助,終使雙溪坪的山民和受害的家屬原諒了他們,將「神判」時投下的死簽換成了「賠簽」……這樣的淡化矛盾的方式,這樣的在邊遠的山區擁有的古老的民主與法制,就連共產黨人鄢正甫也由衷地欽佩。

在《孤兒與革命家》一書中,階級鬥爭意識十分強烈的韋喜貴,作家讓他知道被他殘害的「階級敵人」正是他失落多年的親生兒子以後,他後悔莫及、無地自容、終於大徹大悟!最後,他主動請求原諒,甚至去營救被造反革派非法拘禁和迫害的原省委領導人鄢正甫。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韋喜貴的行為,簡單地看成是一種贖罪,而應該將這看成是法制觀念在這一類人身上的萌芽。

在社會生活中,人民大眾特別是生活在層低的人民大眾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張宗銘的小說以大量的篇幅關注他們,描寫他們深受「人治」迫害的種種悲慘的命運,反映他們比任何階層的群體都更期望受到法制的保護。這一條主線,也始終貫穿在「三部系列長篇小說」之中。

張宗銘無愧是中國文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明亮的新星,他的可貴之處是憑自己的良知去寫作,這種創作的方法很可能遭來一些非議(當然是指文革以前,但以後也會有一些思想僵化的既得利益者)。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張宗銘的「三部系列長篇小說」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我們曾經讀過一些紅極一時的文學作品,也被強迫去電影院(注:在電影院打考勤)去看一些紅極一時的樣板戲,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紅極一時的作品和電影的內容漸漸的淡化了,甚至有的連書名或片名也記不起來,留下的僅僅是失去自由選擇讀書和看戲的痛苦回憶了。張宗銘的「三部系列長篇小說」則不同,它不虛美、不隱惡,它是作家良知的表露,它是生活中真、善、美的自然寫照,它是生活中假、醜、惡的真實錄影,它像一面鏡子,形象地逼真地再現那一段歷史的黑白。它不像我提到的那些紅極一時的文學作品,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味、發臭,成為了一堆堆的文化垃圾。

張宗銘的「三部系列長篇小說」像一瓶醇酒,時間越長,味道越甘美。我相信這瓶甘美的醇酒,不僅是中國人喜歡品嘗的,也是屬於國際友人喜歡品嘗的。中國需要更多的像張宗銘這樣有良知的作家,需要更多的像醇酒一樣甘美的作品。@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故事從1950年七月的一天說起──1950年時,張勇還不滿八歲。這年七月的一天,張勇放學回家,老遠便看見幾個細娃爬上他家四合大院前的大梨樹上,在摘那些還半生不熟的梨子。這些梨子成熟後,媽媽戴敏會帶著他和哥哥張忠,挑著滿籮的梨子,路過娘家時,媽媽總是給貧窮的外公外婆留下一小部分,剩下的就挑到花溪的大街上賣。
  • 張勇被這突然的變故驚嚇得兩眼翻白,口吐白沫,臉青面黑地倒在了戴敏身邊。戴敏把張勇緊緊地摟在懷裏,驚恐地注視著眼前發生的這一切……
  •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中國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這就是貴州作家張宗銘及其經過三十多年精心打造的三部系列長篇小說《女人與土匪》(原名《女人土匪東洋狗》)、《遠山蒼茫》、《孤兒與革命家》(以下簡稱「三部系列長篇小說」)的問世。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