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富(1)而(2)可求(3)也;雖執鞭之士(4),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5)。」 (《論語·述而第七》)

【註釋】
(1) 富:財富、富貴。
(2) 而:如果。
(3) 求:指合於道,可以去追求。
(4) 執鞭之士:古代為天子、諸侯和官員出入時手執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
(5) 所好:非指財富,而是指原則理想。

【語譯】
孔子說:「富貴如果可以求得,就算是執鞭的卑微差事,我也願意去做。如果富貴無法以正當手段求得,那麼還是追隨我所愛好的理想吧。」

【研析】
孔子在這裡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係問題。只要合乎於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於道,就不用費心追求。那麼,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一切必須符合於道,若是所追求的事物違背正道,寧可捨富貴榮華也要堅持走正路。

【延伸思考】
1、在什麼原則下,孔子不反對追求富貴?
2、你覺得做卑微的差事會很丟臉嗎?(如掃街、割草、洗碗盤等)

【相關資料】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陶淵明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少年時期的陶淵明,對國家社會胸懷大志,曾自許「猛志逸四海」。但他身處亂世卻有志不得伸,只做過幾個小官,在作官時期,他常勉勵自己守「真」守「道」,期望自己的言行合乎一個聖人的標準。就在他擔任彭澤令的期間,因不願戴冠束帶迎接官品不佳的督郵,「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的陶淵明,選擇掛冠解印而歸回田園。

當時他寫了「歸去來辭」一文以見其志,序文中說:「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在『饑凍』和『違己』的矛盾下,他做了不容易的抉擇。這意味著妻兒將和他一起挨餓,意味著沒錢買他最愛的酒……。他甚至在飢餓的驅使下向人乞食!一代文豪蘇東坡讀到他的「乞食」詩也不禁為他感到悲痛!

但是在這種令人難以想像的磨難中,他卻始終無怨無悔、安貧守道,他以「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自我期許,不為自己的艱難處境擔憂。可見淵明對自己是瞭解透徹的;與其在渾濁的溪流中隨之浮沉,心中無法寧靜,不如跳出這渾水,給自己的靈魂自由。對他而言,「違己」甚於「饑凍」。於是,為了做一個尊貴的「人」,他捨棄世俗的虛名,選擇隱居務農,回到山林的懷抱,回歸生命中真實的自己。

可見,現實生活的苦難並不會挫折一個有智慧與決心的人。陶淵明的勇氣令人佩服,若非真正瞭解自己,若非熱切地想尋求生命的價值與自由,一般人很難在利益當前做出抉擇。身處亂世,舉世皆濁,陶淵明能不同流合污,不賣靈魂,尊重己志,選擇掛冠求去以無愧我心。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課後作業】
1、陶淵明的故事和孔子於本章所闡述的道理有無相通之處?請說說看。
2、如果你正需用錢,在路上意外撿到一包鈔票,你會怎處理?為什麼?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