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珍藏

一部智慧的兵書 《六韜》(3)

姜太公 呂望
font print 人氣: 55
【字號】    
   標籤: tags: ,

國務第三

文王問太公:「我想了解治國的基本道理,我想知道如何才能使君王受到尊重,百姓得到安居?」

太公答:「只要學會愛護百姓就足矣了。」

文王問:「如何愛護百姓呢?」

太公答:「要給百姓利益而不損害其利益,使百姓取得成功而不破壞其想做之事,保護百姓使其生存而不濫殺無辜,給予百姓實惠而不掠奪侵佔他們的資產,使百姓安樂而不要讓其受苦難,讓百姓喜悅而不要激起他們憤慨。」

文王說:「再請教一下這其中的緣故。」

太公答:「百姓不失去職業,就是保障了其利益;不耽誤農時,就是幫助了百姓想要做的事;減去百姓的刑罰,就給百姓安穩的生活;少徵收賦稅,就給百姓實惠;少修築樓台庭榭,就使百姓安居樂業;官吏清廉不嚴苛干擾,就使百姓愉悅。反之,使百姓失去職業,就是讓他們利益蒙受損失;耽誤耕種的農時,就是破壞百姓的事情;百姓沒有犯罪而無辜受冤,就是謀害他們;徵收重稅,就是對百姓的掠奪;修築樓台庭榭,就是讓百姓疲於奔命,這樣就會增加百姓的痛苦;官吏對百姓貪污騷擾,都會激起百姓的憤怒。所以,善於治國的君王啊,管理百姓要像父母愛護子女般、或者像兄長愛護弟妹那樣。看到百姓饑寒,就為他們憂愁;看到百姓辛勞,就為他們悲痛;對百姓施行賞罰,就如同自己親身受賞罰一般,向百姓徵收賦稅,就如同自己的財物被徵收一般。這就是愛民之道。」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台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台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都知道耶穌(Jesus)為了世人得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判耶穌死刑的人是誰,他最後又得到什麼樣的報應呢?那麼我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那人的故事。
  • 早在荷據時期,臺灣就已開始製糖事業。臺灣糖業可以說是在這時候奠下基礎。鄭氏治台時期的臺灣,因注重軍糧,反而使臺灣糖產量減少。
  • 日治時代,政府規定住在名間至集集道路附近的每戶人家,在路邊種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樹,並且嚴格規定保證存活,如果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必須補植,而樹苗是由官方提供,正因為日本官方的強迫性規定,使得這些民國29年種的樟樹苗得以順利存活下來,歷經60餘年,充滿夏日消暑綠意,十分好看,成為南投有名的「綠色隧道」觀光景點。
  • 古人講的大與小,並不是從範圍的寬廣而論,因為範圍是無法用符號去表示的。比喻說大,怎樣是大?從宏觀上看,宇宙的大是無法用筆劃出來的。而小呢?從微觀上看,也是無法用筆劃出來的。因為現代科學認為,宏觀、微觀都是無止境的。那麼古人是依照什麼來論大小的呢?
  • 鄧小平為什麼要殺學生?是為無產階級嗎?是為了保搞官倒兒子。江澤民為什麼要鎮壓法輪功?是為勞苦大眾嗎?他是一個小人的妒忌,他不容許任何一個人的威信超過他自己。
  • 我們尊重自己的祖宗,相信我們的祖宗,相信他們不是吃飽了撐的,研究出那麼多學問來。但是我們也不是排外者,外國的好的東西我們決不排斥。但是,對於馬克思以及主義,中共在我們民族已經實踐了一百多年了,我們飽嘗了其邪說給我們帶來的苦果,認識到其超級騙子的高超騙人伎倆,已經看透了他的本質。
  • 周文王好奇,上前詢問:「先生您很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真正高興是在於他心中懷著遠大的志向,而一般人高興則是在於把目前的事情做好。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類似,我並不是真正喜歡釣這個魚啊。」
  • 文王問太公說:「天下大局熙攘紛亂,有的時候強盛,有的時候衰弱,有的時候穩定,有的時候又很混亂,之所以會如此,到底是什麼緣故?是因為在上位者賢能或不肖所致呢?還是因為有天命難違、大自然變化的必然因素在其中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