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橋之八

最長的古橋─五里橋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五里橋」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晉江縣安海鎮的西側。安海鎮古稱安平鎮,因此,此橋又稱為「安平橋」。又因位居於安海鎮西畔,故又俗稱「西橋」。初建時橋長811丈,寬1丈6尺,長度約合五華裡(即二公里半),故又稱為「五里橋」。

它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於宋紹興八年(西元1138年),歷時13年完成。

它是中古時代全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美譽。八百多年來五里橋的長度是古代橋樑之冠,直到鄭州築成黃河大橋後,才打破此紀錄。

五里橋在明清兩代都曾經修繕過,根據《晉江縣志》中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8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21年(西元1151年)趙令衿成之,釃水(即分水道)362道,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

橋長為2255米,橋面寬3至3.8米,全橋身都是用巨大石樑來舖架,最重的石樑高達25噸重。兩側有石護欄。橋板皆是堅實、又闊又厚的花崗岩石料,橋板長度5至11米不等,寬與厚為0.5至0.7米左右,橋面每節舖設長石橋板6至8條不等,重達數噸,連成數里長,如長龍臥波,氣勢非凡。據「私家族譜」記載,這些橋板巨石,多是由咫尺相望的金門島開採海運而來的。

五里橋採用沙石與花崗岩作為建築結構材料,橋基則採用「枕木臥基法」,以採用方形石和長條石為基底,橫縱分層排列疊砌,再將枕木交叉相疊於砂石之上,在於枕木上建造橋墩的方法,與洛陽橋的「筏形基礎法」相似,但有所不同,而又有所創新。

現存有橋墩331座,分別有「長方形」和一頭尖一頭平的「半船形」和雙頭尖的「船形」三種形式不同的橋墩。

三種形式的橋墩,分別築於最高潮水位之上、非水深急流、與高潮水位之下,三種不同水流的地段,巧妙運用大自然潮汐漲落的規律。不同部位,相應採取形態各異的橋墩結構,以緩解海潮衝擊,藉以延長橋的壽命。

近千年來,歷經了無數次颶風、海潮、強震、颱風暴雨的襲擊,尤以西元1604年,經受了泉州灣外8級特大地震的考驗,雖後有修葺,但基本上仍保持著原貌。其能有強大的抗震能力,主要是橋基採用了「筏形基礎法」填砌的原故。後來由於自然災害的襲擊,曾修築過六次,橋的總長度也因自然淤積而縮短成為2070米。

五里橋上原有「水心亭」、「樓亭」、「中亭」、「宮亭」、「雨亭」等五座橋亭,雙邊橋墩護欄的建築風格粗獷古樸,護欄兩旁欄杆的柱頭上,雕刻有雌雄石獅、蟾蜍與護橋將軍石像,雕刻手法非常別緻,是為南宋雕刻的代表作品。

目前橋亭中僅存一座「水心亭」,亭的四周有13塊歷代修橋的碑文記錄。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楹聯。尚有二尊護橋將軍石像,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劍,軀高為1.59至1.68米,生動逼真、維妙維肖,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

橋的兩翼水中築有四座對稱方形的石塔,一座圓形翠堵婆塔,塔身雕刻佛像,面相豐滿慈善。橋的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橋的東端入口處有一白塔和觀音堂,是南宋時期所建,高達22 米,平面呈五層六角空心樓閣式仿木結構磚塔,外壁以白灰塗抹粉飾,建築風格十分古樸,高塔長橋,相映成趣。

當時主持建橋的泉州知州趙令衿,在修築成天下第一長橋之後寫下一首詩:

「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

五里橋這偉大的橋樑工程,是繼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之後,以工程之艱巨而著稱,繼而在泉州府地方產生了一股「建橋熱」,才讓泉州成為有「橋樑甲天下」的號稱。

在南宋,晉江的安海鎮怎會有如此龐大的資財,來建造這偉大的橋樑工程呢?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安海鎮」於府南六十里,古名「灣海」。海泊至,州遣吏攫稅於此,號「石開津」。

又據明代編著的《安海志》中稱說: 古時的安海人善於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泉州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繁榮,海外交通發達,經商足跡遍佈天下,五里橋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實物見證標誌。同時也顯出宋元時期,泉州先民的建築智慧與當時科技進步的高超水平。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震央距趙州橋40公里,附近建築物毀損嚴重,石橋卻安然無恙,強烈的抗震性令專家驚嘆不已..
  • 廣濟橋座落在廣東省潮州市東部,橫跨於滾滾韓江之上,東傍筆架山,南眺鳳凰洲,西臨東門鬧市,北仰金山,直對廣濟門,故名。另因有韓湘子書「洪水止此」的石碑立於橋畔的傳說,又俗稱」湘子橋」...............
  • 蘇州地形河湖交錯,故而橋樑眾多,是一著名的水城。而在眾多的橋樑之中,最為壯觀的橋,就是唐代所建造的寶帶橋..................

  • 蘆溝橋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歷史。......
  • 「洛陽橋」是中國現存第一座跨海石橋,位於泉州城東北13公里處,橫架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之上,橋以江為名。其建築方式透露出古代科技文明的先進。因洛陽江之入海處,江闊水深、浪急潮怒,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中飛虹跨江建造橋樑,實為當時的橋樑工程創了奇跡,故有「洛陽之橋天下奇」之讚譽。
  • 位於古城建水城西3公里處,有一座造型奇巧、雄偉壯觀的雙龍橋。它橫亙於南盤江支流的滬江河與塌沖河的交匯點上,橋下的瀘江、塌沖兩河,猶如雙龍盤曲相連,故該橋稱之為「雙龍橋」。
  • 當擊打的方位不同時,發出的聲音亦不相同,會聽到5種如金玉般的響聲音階,有的低沉渾厚……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