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再爆醜:缶為喪器 網友問「喪鐘為誰鳴」

人氣 9
標籤:

【大紀元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浦慧恩綜合報導)被外界指為詭異的奧運會的開幕儀式,雖然已經過去了半年,期間各種民間傳說不斷,直至近期再爆新鮮的晦氣說法。

近日有關拍賣開幕式中缶,又再將人們的記憶扯回來。據大陸媒體報導,日前90個特殊編號的道具「缶」網上拍賣價格屢創新高。然而,網絡上卻傳出一種聲音:「奧運缶」是喪器,花錢買是冤大頭?網民為此一呼百應,有網民反映:「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專制而鳴!」「哈哈 雖然要亡,但願和諧過度,不要給善良的人再帶來更大的打擊!」
 
署名為「周筱贇」的文章《「奧運缶」是喪器,花錢買是冤大頭》在網絡上傳開,令買家傻眼了。文章告誡「買『奧運缶』的冤大頭」,你們都上當了!「你們買的缶,是古代死了人才敲的東西,是喪器!」「周筱贇」的個人資料顯示,是廣州某報社的記者,曾在《新京報》、《東方早報》、《南方都市報》等發表時評若干。

學者:所謂的缶,從先秦以來就是專用的喪器

文中重點引用了文化學者、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所長朱大可的觀點:所謂的缶,從先秦以來就是專用的喪器,人死了之後,敲它一敲,表示人們的哀傷之情。秦國也流行過擊缶作樂,那是因為它雖然軍事上很強大,音樂和文學卻很低級,六國都瞧不起它。漢滅秦之後,缶就只剩下喪器的含義了。到現在湖北民間還有喪歌隊的傳統,正在申請文化遺產。

似乎作者並非捏造,網民的認同聲音一片,「麻雀高飛」跟帖指出:「潮汕地區很忌諱拿箸敲碗(擊缶),不吉利,古代死人才擊缶,潮汕人管瓷器叫缶。」更普遍的網友均一致認為「聽樓主這麼一說,好像是有點不吉利……」

除此外,還有相關奧運開幕式中不吉利的事情被揭蓋:「呵呵 你才發現啊,那個祥雲火炬 俺就聽人說 像哭喪棒 ,上面的那個 雲彩與棺材上畫的雲頭是一樣的,尤其是紅漆白雲頭 ,越看越像,俺也懷疑設計者別有用心。」「沒什麼了,五福娃也是由殉葬品改編的啊,等等!難道張藝謀是傳說中的二五仔???(廣東話指兩面派)」

網友:高價拍賣?「錢又回到蛀蟲手裡了」

16日,北京產權交易所啟動的一次大規模網絡競價結束後,90個缶的最終總成交價為 1283.65萬元,成交均價為14.26萬元。其中,編號為1890的標的以28.8萬元成交,成為此次拍賣的最高成交價標的。

網民對於這種拍賣方式也頗為來氣,指「辦奧運會用的是我們納稅人的上千億血汗錢,辦完奧運他們賣這個賣那個,錢又回到蛀蟲手裡了。」

「大半年後拍賣喪器大賺了一筆,拍賣的到底是奧運什麼什麼榮耀紀念,還是這喪器在奧運上祭奠了亡靈所以身價大增呢?嘿嘿!」

而拍賣方表示,不便透露買主信息,信息部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根據競拍規則,不便透露競買者的真實身份,加之是在網上拍賣,只要在線註冊、交納了18000的保證金,均可參與競價,他們也不瞭解更詳細的買主信息。1890編號奧運缶能拍出最高價,應當是因為該缶用浮雕工藝製作,且品相非常好,沒有損傷。至於網上的觀點,他們只負責處置奧運資產,不參與討論。

籲高價獲投者:中共倒臺 不值一文

而針對這個缶到底值不值得收藏,有民俗專家就表示,收藏價值見仁見智。

文化學者朱大可教授認為,對歷史器物的胡亂開發,常常會製造出新的文化笑柄。奧運開幕式上「擊缶而歌」,是一個典型的禮制錯誤……莊周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敲的就是缶。莊子所在的楚國,一直有這樣的喪葬傳統,並一直延續至今天湖北民間的喪歌隊傳統。最後,他表示,這個問題的確在學術上存在分歧,他個人堅持這個觀點,也歡迎大家辯論。

「網友的觀點是有道理的。」趙宇共表示,就算和喪葬有關,也不代表不能收藏,王侯們會有青銅器陪葬,專業術語叫明器,現在古玩市場有很多東西都是明器,只要它有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都可以收藏。「至於這個缶,是現代複製的,收藏價值見仁見智」。

不過就有網名姚重華跟帖表示:「n年後,中國恢復民和自,凡是與gd有關的歷史『文物』都一文不值,就像希特勒的遊艇值1馬克,估計奧運的任何玩意不會超過1元,缶估計3毛就可以買來當尿盆。自然與之有關的金銀紀念幣也只能就是融了再鑄新的,而郵票之類只能直接撕了。只有混蛋和蠢貨才收集這種棺材瓤子。」

雖然也有持相反意見,認為為了千百年來在戰爭中死去的人而鳴,也無所謂。網民不客氣地指出:「哈哈!雖然要亡,旦願和諧過度,不要給善良的人再帶來更大的打擊!」

「是不是喪器不說,但是能把喪事辦得這麼熱鬧,把喪器擊得這麼歡快的,還是頭一回。」
  
「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專制而鳴!」

「哦,前前後後一直大紅大紫披金撒銀地歡天喜地,還特意意味深長穿插一下鼓喪器演哀悼一下亡靈的戲?真是夠精分不怕忌諱啊!」

「本來就是搞給死人的。」

「實有詭異的感覺。缶是這樣的嗎,怎么跟棺槨這麼像?
http://hk.huaxia.com/gate/big5/blog.huaxia.com/html/86/710786_itemid_2065.html
當時就上網查了下慈禧的葬禮,看看第三張圖,去掉蓋子是不是跟這些『缶』外形完全一樣。再加上那套動作:面有紅漬,衣如帶血,撫「缶」如悲慟狀。怎麼看都透著一股邪氣。是不是一種安撫亡靈的儀式呢?他會不會在以後的作品中直接把棺材扛場面上去敲敲打打的喻雄壯…… 」


除了喪器外,也被網友們指為加上個蓋子跟慈禧下葬時的棺材很相似。(網絡圖片)

為慈禧下葬時的棺材(網絡圖片)

歷史資料擊缶:最下等娛樂及喪禮專用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時期本來並不是樂器,後來成為一種最低級的樂器。中國古樂器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土就是陶類樂器,有塤、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類,可見地位之低。

長期以來,「擊缶」或者說「鼓盆」,一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兩個主要涵義:一是下層人民最下等的娛樂,二是葬禮場合表示悲傷的禮節。

從第一個意思說,據《墨子·三辯》中記載:「昔諸侯倦於聽治,息於鐘鼓之樂;士大夫倦於聽治,息於竽瑟之樂;農夫春耕夏耘,秋殮冬藏,息於瓴缶之樂。」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森嚴的等級制度,「擊缶」「鼓盆」只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娛樂。到漢代,桓寬《鹽鐵論·散不足》載:「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為樂矣」。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擊缶這種娛樂形式逐漸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飯時的特殊表演形式——敲缽,還能略見當年下層社會人民擊缶之遺韻了。

從第二個意思說,《周易·離》九三爻辭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耄之嗟,兇。」意思是說,在太陽西沉時的光輝下,不叩擊瓦器而歌唱,那麼垂暮老人會嗟歎的,這是一個凶兆。這反映了當時一個民間習俗:對即將去世的老人,人們要鼓缶唱歌,以安撫老人,祝願將死者順風順路。戰國時期的莊子妻死,鼓盆而歌,則進一步將鼓盆走向喪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下來,北齊顏子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說:「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寶真齋法書讚》載:「聞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學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說,更為常見。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即今天許多農村的喪葬儀式中,那個孝子出殯時的摔瓦盆。

除以上外,網友就在百度以詞條「擊缶」搜索也搜索到相關典故,其主要意思在中國古代為貶義。

李斯《諫逐客令》有「擊甕叩缶,彈箏博髀」句,形容秦國音樂文化落後。戰國以前,秦處西陲,文化低,無音樂教材,喝到半醉,以擊著瓦缶,手拍著大腿打拍子嗚嗚而歌。到戰國中後期,秦國引入鄭和衛之民樂,古典宮廷韶樂。秦人以「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為恥,忌諱提及此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這個著名的外交典故,是藺相如反擊秦王羞辱趙國的有力舉措,因為秦人不善器樂,難為高雅正統之聲,只會擊缶為娛,低俗下流,故以死相拼,逼秦王擊缶而反擊羞辱之,捍衛了趙國尊嚴。

擊缶,就是敲瓦罐,「擊缶而歌」非優秀正統音樂,在中國文化裡面是貶義。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AI企業科大訊飛一季度虧損3億
傳楊恆均妻被解除邊控 飛往澳洲
北京兩米其林餐廳品牌關閉所有門店
危機未解 傳萬科繼續出售資產套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