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並購被否決引發各種評論

【大紀元3月22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雨舟華盛頓報導)美國碳酸飲料巨無霸可口可樂公司併購中國蔬果飲料大王匯源的案子一直牽動著許多中國民眾的人心。並購案背後的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陰謀論和純粹商業動機等解釋紛紛出籠。不過,眾說紛紜中也有專家的理性解釋。

一方為立足美國、稱霸全球的可口可樂公司,另一方為在國際市場上默默無聞但在中國佔有40%純果汁飲料市場的中國蔬果飲料公司匯源。可口可樂在匯源身上看到了在中國的進一步拓展空間。

這宗並購案在品嚐了受到期待、揣測、抨擊、炒作和分析等的多種“味道”之後,終於落下了帷幕。中國商務部3月18號否決了可口可樂公司併購中國匯源公司的提案,認為收購不利於競爭,將導致消費者被迫接受更高價格和更少種類的產品,同時也擠壓中國中小型果汁企業的生存空間。

上海的經濟法專家袁兵表示,中國商務部的裁決是基於與國際接軌的相關法律和規定,其立足點並非民眾的情緒。

他說:“從法律上講,不論是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都有固定的模式。隨著中國的進步,處理類似案子的機制也在向國際看齊。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現行法律也在逐漸與國際並軌。”

新華網報導,雖然可口可樂24億美元的併購交易未果,但是在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下,中國內資品牌與國外巨頭聯姻的故事還會繼續書寫下去,因為外資需要搭乘國內名牌的“順風車”進入中國市場;而內資企業則需要通過外資的投資來增加資本實力和學習管理經驗。所謂兩相情願交易在。但作為被收購對象,並購本身卻是一把雙刃箭。

一位國內知名品牌的業內人士說,“在合資過程中,我們的確圈到了錢,學到了一些先進管理經驗,但是自己的知名品牌卻被『雪藏』了,給外資品牌讓路,最後遠離消費者。”

位於北京的經濟學家劉正山表示,可口可樂公司失敗的併購案作為中國2008年通過反壟斷法之後處理的第一個並購案,對未來的類似案子具有指導意義。它顯示,中國將對外資收購進行反壟斷約束,防止內資被外資“消化”和“吞併”的命運。

他說:“中國類似企業有很多。從前在國內市場份額非常大的企業被外資收購之後,基本變成了加工廠,自己的主要產品被國外廠商拿去生產。這樣以來,本國企業獲得的利潤逐漸減少。等於說他們淡出了市場。從另一方面說,這些外資企業在並購之後由於控制了產品,所以成為壟斷,於是開始提高價格。這對消費者是不利的。”

劉正山提到,老字號的中華牙膏和美加淨牙膏生產商上海牙膏廠成為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一員,紅極一時的化妝品生產商北京大寶與強生的聯姻等都亮起過壟斷和不利消費者利益的紅燈。

劉正山還說,對於部份輿論所說的貿易保護主義,美國1974年修改的“貿易法”中制訂的第301條,俗稱301條款便是一種貿易保護制度。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法輪功反迫害25年 人權律師指中共全面違法
布林肯再訪華 美中面臨一連串爭議問題
紐約市長公布1116億元行政預算 有望增逾兩千警力
曼哈頓地檢欲資助社區組織 預防青少年槍枝暴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