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石柱以丹青薪傳

一生紀念畫作史博展至4月12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3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白亞仕台北報導) 陳石柱先生(1930-2007),台灣雲林人,1946年受教於黃鷗波先生與林之助教授的啟發,投身於膠彩畫創作的行列,一生致力於膠彩畫的傳承與推廣,其畫作多以花卉與自然風景為主要題材,構圖精細、典雅而色彩溫煦,令觀賞者油然而生溫馨愉悅之感,陳先生為此一特殊畫種的代表性畫家,史博館特舉辦「陳石柱膠彩畫紀念展」,精選其作品八十餘幅以饗大眾,於史博二樓國家畫廊展出,展期將至4月12日止。

史博館表示,膠彩畫是歷史悠久的一種特殊繪畫風格,也是一種繪畫媒材,遠從國勢強盛的中國唐代,文治、武功與藝術均達頂峰的公元七世紀,日本學者來中國學習中華文化,膠彩畫就在那時候由中國傳入日本,繼而發展成日本的東洋畫,臺灣於日治時代(1895-1945年),東洋畫再從日本傳入臺灣,東洋畫成為臺灣日漸普遍的繪畫媒材,臺灣光復後,經由畫家林之助的推廣,並將「東洋畫」更名為「膠彩畫」,目前臺灣已有很多畫家使用膠彩創作。

膠彩畫是一種以膠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作畫型式,膠彩的顏料來源為天然礦石研磨而成的粉末,其作畫過程十分細緻而繁複,需要高度的耐心與專注力加以配合,繪製時先以炭筆和鉛筆製作底稿,再將輪廓轉印到畫紙或絹布上,接著以極淡墨色在畫材上描出輪廓,然後在畫材各區塊一層一層的將溶化的膠調和的顏料疊上,一個豐富色感的疊色過程往往多達十次,其實這種「以膠敷彩」的繪畫方法,就是中國古代的「丹青」、「金碧山水」。

編撰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的倪再沁表示,一般人常認為已有千年歷史──來自東洋的膠彩是「最古老」媒材的古董畫,在現代化和全球經濟的挑戰下,膠彩畫早已困頓、沈寂多時,面對是否會被時代所淘汰的質疑時,卻從施世昱所寫的「膠彩藝術」一書中,看到臺灣新生代膠彩畫有「驚艷」的表現,讓人發現台灣的膠彩藝術正薪火相傳且質量均佳。


陳石柱膠彩畫洋蘭盛開 約2000年。//史博館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蘭園中一區石斛蘭,豐富繁盛。各種姿態、大小夾雜、五彩繽紛、好像一個華貴的專屬世界,長居於花園的一個角落。連蕨類小草都與這區石斛蘭和平共處,絲毫不被孤立,宛如能夠包容萬有的大鎔爐。
  • 「花蓮縣97年度文化薪傳獎」今天舉行頒獎典禮,默默從事地方文化工作的楊英鏢和葉芬菊獲得殊榮,縣長謝深山頒獎表揚。
  • 中國國民黨駐美東支部常委張學海3月19日向華文媒體介紹,為慶祝國民黨駐美東支部成立100年,該部將舉辦「溯源之旅」、國畫展、慶祝大會及出版特刊等一系列活動。
  •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24日電)國寶級藝術家、又是百歲人瑞的王攀元,即日起到4月1日,在宜蘭縣文化局舉辦「不朽與孤獨」畫展,作品包含水彩、水墨及油畫共30幅,歡迎民眾前往欣賞。
  • 假日原本計劃去阿里山賞櫻花,聽說今年的吉野櫻開得尤其漂亮,臨時卻因故改到文化局看書畫展。對於計劃的改變向來我都認為是被安排好的,因此沒有婉惜也沒有意外。巧的是今天剛好有來自台中的四位畫家在現場揮毫,所以懷著衷心的感激之情,既來之,則安之。人世間的得與失有時很難有明確的衡量標準。
  • 薪傳客家系列─宗族篇(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25日電)「家」有多大?新竹新埔上坊寮劉宅「雙堂屋」,堪稱客家宗族「生於斯、長於斯、祭於斯」典型範例,不僅建築規模中巧妙蘊含文化傳承元素,更綿延擴大了宗親維繫的同心圓。
  • 薪傳客家系列─宗祠篇(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25日電)舊稱「吧哩國」的新竹新埔鎮是客籍人口密度極高的鄉鎮,家廟、宗祠密度居全台之冠,保存完整的客家聚落;因此籌建宗祠博物館的概念發想,不啻為客家宗族觀意識強化注入活水。
  • 薪傳客家系列─掃墓篇(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25日電)清明祭祖是傳統習俗,客家鄉親多有提前掃墓習慣。新竹縣湖口鄉張六和家族,每年農曆2月初2舉行春祭掛紙(掃墓),來自各地約1500名子孫趕回家鄉祭祖,盛大場面展現宗族向心力。
  • 雪梨華僑文教服務中心與慈濟澳洲分會, 為配合中華文化推廣運動, 將於四月十八日至四月二十一日於Eastwood 慈濟會所, 聯合舉辦文化教師巡迴教學活動. 本次活動將由僑委會遴派吳騰達教授擔任講師. 吳教授係國立師大體育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東大學教授, 曾穫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 並率民俗團赴海外表演多次. 課程內容精彩豐富, 健康活潑. 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