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談談《漢字簡化得不償失》

胡平

人氣 50
標籤:

【大紀元3月31日訊】最近讀到一則消息,臺灣行政院長劉兆玄決定推動正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計畫。正體字,就是大陸說的繁體字。記得當年初到海外,常聽一些大陸留學生抱怨讀不懂海外的中文出版物,因為上面是繁體字,很多字不認識。好在我比一般留學生大幾歲,上小學一二年級時還沒推行簡化字,所以對繁體字都還認得。

上面那則消息還提到,當劉兆玄還做大學教授的時候,有一次到大陸一家博物館參觀,能把古代文物上鐫刻的漢字一字一句都念出來,讓旁邊的西方遊客大驚:老天!那不是兩三千年前的文字嗎?怎麼現在還有人認得?劉兆玄解釋道:“這就是臺灣長期堅持正體字的重要性了,因為這樣的文化底蘊使得臺灣社會保存下了幾千年前的活化石。”

在海外華人圈中,對“一國兩字”的爭論一直沒停止過。去年,香港夏菲爾國際出版公司出版了旅德學者彭小明的專論《漢字簡化得不償失》,很值得向大家、尤其是大陸的朋友介紹。

彭小明,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現旅居德國。彭小明寫這本書,並非一時心血來潮,實在和他自己的經歷與多年的思考分不開。和我一樣,彭小明上小學時也學過幾天繁體字,後來一推廣簡化字就只學簡化字了。文革爆發,破四舊,鬧書荒,酷愛讀書的彭小明到處找書看,居然找到不少中外名著,但大都是繁體字,這就逼著彭小明去熟悉繁體字。另外,彭小明有時要代母親給海外的親戚寫信,怕對方不認識簡化字,所以他也寫繁體字。這就對繁體字更熟悉了。來到海外後,彭小明編輯過中文刊物,從事過中文教學,他的讀者、作者、學生、家長,既有大陸背景的,也有港臺背景的。彭小明本人既使用過簡體字的教材和排版,也使用過繁體字的教材和排版。這就促使他對兩種字體的長短利弊進行了反復的比較和思考。彭小明本是好學深思之人,他所擁有的特殊經歷又給了他豐富的經驗證據和多種思考角度,所以他這本書的價值不可低估。

《漢字簡化得不償失》一書共分14章,書後兩則附錄。一開篇,作者就指出漢字簡化問題上的一個百年誤區,一個根深蒂固的想當然,那就是以為“簡化字不僅寫起來簡單,而且容易記得住”。作者告訴我們,我們學字認字,是把一個字當作一個整體去學去認的,多幾筆少幾筆並沒有什麼影響。更重要的是,古人造字有講究,例如遍旁部首,形聲、表意、象形,等等。這就有助於我們學習、辨認和記憶。簡化字卻常常把這些都給簡化掉了,所以反而有可能會增加學習、辨認和記憶的難度。臺灣香港都沒有推行過簡化字,那裡的文盲率要比大陸低得多。這至少說明繁體字不是掃盲的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來,由於大陸對外開放,和臺灣、香港的交流日益頻繁,又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某種復興,包括書法藝術的復興,再加上廣告招牌的流行,繁體字在大陸也死灰復燃。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與此同時,有些港臺人在手寫時也用起了簡化字。彭小明對漢字簡化的得失做了很詳細的論證。他的主張是:“識繁用簡,恢復官方正體,簡化字降格為書寫體。”應該說也是比較現實可行的。

著名作家章詒和為彭小明這本書寫了序。當年中共為推行簡化字,曾經問過章詒和父親母親的意見,章的父母都不以為然。但是中共並未尊重他們以及當時很多專家的不同意見,反過來還把一些不贊成簡化字的人打成右派。這段沉重的歷史,我們也不應該忘記。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平:試談大躍進中的吹牛皮
胡平:不朽的遇羅克
胡平:奧巴馬勝選對中國的衝擊
胡平:大饑荒時代的有力見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