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清韻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2日訊】「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調慢彈且緩,夜深十數聲……」唐代白居易的這首《夜琴》,用恬雅的語句表達出詩人在月明風清的夜晚,緩慢地撥動琴弦而悠然自得的心境,描繪出一幅優美的畫卷。琴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彈撥弦鳴樂器之一,是古人心目中的樂器之王,現代稱之為「古琴」或「七絃琴」。琴之音韻清雅綿長,琴之文化博大精深。
琴及琴文化略談

世傳華夏祖先伏羲、神農、堯、舜,按天地、陰陽、五行之說削桐為琴,束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世本‧作篇》記載:「昔伏羲始作琴」;舜以琴教化天下之民,《史記‧樂書》云:「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東漢《風俗通》云:「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由此而得知,文王、武王加二弦,即七絃琴。

古琴充份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涵,僅從其形制和構造而言便通身是韻。琴是依鳳之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琴面「上圓而斂,法天」,為陽;背板「下方而平,法地」,為陰,如東漢《新論琴道》所說「遠古聖人上觀法於天,下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製」。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三者相合而萬事俱諧。古琴的音箱壁較厚,所以其聲具有獨特的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其琴弦較長,琴弦振幅大,餘音綿長不絕,所以才有其獨特的音韻。

關於琴之弦則融入了古人更多的思想。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古人認為正確的教化都是從音做起的,音樂是用來端正人心志的。所以宮聲感化脾臟來調節端正誠信,商聲感化肺臟來調節端正道義,角聲感化肝臟來調節端正仁德,徵聲感化心臟來調節端正禮儀,羽聲感化腎臟來調節端正智慧。以樂修身,以樂祭祀天地、感召百姓。故聞宮聲,使人品性溫和、心胸廣闊;聞商聲,使人端方正直、喜好義理;聞角聲,使人有惻隱之心並且能夠愛人;聞徵聲,使人樂善好施;聞羽聲,使人莊重、崇尚禮節。

琴之意象

琴有著深厚的文史底蘊,其豐富的文化涵載是儒、釋、道三大家傳統文化在琴中的結晶,道法自然,重弦外之音,講求中正平和、以善感化、天人合一,「以己之心會物之神,以達於天地之道」。琴樂聖潔飄逸,可以載道,可以像德,可以明志,可以靜心,可以啟智。操琴者要求「坐必正、視必端、聽必專、意必敬、氣必肅」。

關於樂的起源,《史記‧樂書》中說:大凡「音」,乃是生於人心直觀感觸,而「樂」則是通乎倫常大道。是故古聖先王制禮作樂,並非為追求口腹耳目慾望的滿足,而是用以教導人民明辨是非真妄,回歸天理正道。樂教含蘊著宇宙人生的深刻道理,使人們體悟天地之和氣,使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樂教之法,為聖人們所鍾愛,可使民心善良,潛移默化,移風易俗;分清善惡、好人和壞人;然後用「仁」來愛護百姓,用「義」來指導百姓。這樣,美好的社會秩序就可以實現。

雅正的「樂」和天地萬物一樣的和諧,莊嚴的「禮」和天地萬物一樣的有節制。通曉天地的道理,才能制禮作樂。從音樂可以觀察到深刻的意義:舒緩自然、節奏從容的聲音興起,人們就感到平靜祥和;莊嚴、誠摯的聲音興起,人們就有嚴肅、恭敬的表現;溫潤、和諧的聲音興起,人們就有慈愛之心。而對於混亂而不安寧、煽惑逆亂而無所歸宿、包含邪惡的聲音,君子是最深惡痛絕的。不使邪惡的聲音和顏色留在耳朵和眼睛裡,不被其擾亂心境,而使耳、目、鼻、口、心境以及全部器官,都在和順嚴正的狀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所以嚴正音樂推行之後,倫常就歸於端正,感動人們的善心,不使放縱的念頭、邪惡的氣質沾染自己的意志,徹底清除邪念,使人們都嚮往道義。

清韻流芳

古聖先王制定了《雅》、《頌》之聲作為引導。《雅》以施正道,《頌》以贊成功,聽其聲,眼觀威儀之禮,行止唯恭,言出必仁,淫邪不入,人們就感到心胸寬廣了。在宗廟裡奏樂,君臣上下一起聽,沒有不融和恭敬的;在家族或鄉里奏樂,長輩幼年一起聽,沒有不融和恭順的;在家庭裡奏樂,父子兄弟一起聽,沒有不融和和睦的。萬民通過音樂清除了心中的污穢,並從中吸取教益,使自己提高德性的涵養。所以說,《雅》、《頌》能各得其所,民風就趨於純正;一旦音樂能達到調和諧合的地步,連鳥獸都會受到感化。

孔子非常重視樂教,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讚美《韶樂》盡善盡美;整理詩樂以勸誡世人,《詩》三百篇「皆絃歌之」;使《樂》成為《六經》之一,向學生傳授,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他一生弘揚道德堅定不移,一次自衛國返魯國途中,看到蘭花,他告訴學生們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然後作《猗蘭操》並操琴讚頌,此曲被載入史冊。

「琴棋書畫」是中國傳統文人所必備的技能,古琴婉轉悠揚、迴腸盪氣的音韻美,與君子性實之秉性和理想追求有太多的和諧。如春秋時的師曠,史載他鼓琴時,「六馬仰秣,玄鶴鳴舞,淵魚出聽」,被後人尊為「樂聖」。他創作了《陽春》、《白雪》等清逸迥然的雅樂,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如春秋時伯牙彈琴鍾子期善聽的傳說:伯牙鼓琴,意在高山,鍾子期讚道:「美哉洋洋乎志在高山」;意在流水,鍾子期讚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伯牙驚訝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樂曲《高山流水》也流傳後世。

琴還被寄以了君子潔身自好和推崇高尚人格的願望,如李白有《獨酌》詩云:「手舞石上月,膝橫花間琴」;白居易《對琴待月》中詩云:「玉軫臨風久,金波出霧遲。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古琴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歷史久遠、內涵豐富,「樂」是聖人所推崇的,它可以促使人心向善。其實一切正統藝術無不使人「正心」、「修身」,回歸道德良知,因為純正的善念才是生命的本源和歸宿所依,維護真理和正義是人的使命和責任。

──轉自《明慧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羅郁棠台南報導)身為國樂老師也是古箏、古琴名家的晨園箏樂團團長蘇秀香女士,21日下午與美術專業的先生郭振祿一同前往觀賞神韻國際藝術團在台南的演出。對音樂非常專業的蘇秀香,本身也從事樂曲創作,她從專業角度去品嚐神韻晚會中的音樂表示:「神韻晚會的音樂讓我感覺到是從內心發出來的,有洗滌人心、淨化心靈的效果。」
  • 「坐忘雅聚」將於2月28日(星期六)下午二時於衡安健身學院(Chinese Martial Arts, 61 Great Road, Acton)舉辦一場古琴雅集。
  • (大紀元記者馮文鸞艾克頓鎮報導)楊信宜師生古琴演奏會─「坐忘雅聚」於2月28日下午假艾克頓鎮的衡安健身學院舉辦一場古琴雅集,並以「琴道‧太極」為主題,特邀潘台春做太極拳法講演與示範,吸引了60多人到場觀賞。
  • 全國第一次青年琴人古琴雅集,將在15日週日下午2時,在台北有記名茶2樓舉行,上半場使用絲弦琴,下半場使用鋼弦琴,16首著名琴曲皆純古而淡泊,曲風款款動人內心深處,演出者年齡層以二、三十歲居多,最小的17歲,琴學在台灣己傳至第5代,此次難得匯集北中南各琴家、琴派傳人的年輕琴人,同台雅集、切磋觀摩,古調發新聲、繼往又開來,琴會入場免費飲茶聽琴,歡迎民眾前往聆賞並鼓勵這一代習琴的青年。
  • 【大紀元4月1日訊】 (大紀元記者白亞仕台北報導) 一位比一般中國人更懂中華文化的瑞典漢學作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今天來台發表新書《林西莉古琴的故事》,暢談失落已久的古琴音樂典故,林西莉以一位西方女子傳承古琴文化的觀點出發,和一般中國人彈琴、研究琴學琴曲的取向相當不同,林西莉用淺顯易懂的筆調,敍說中國古琴的歷史、指法與典故,以及從她自身和古琴相遇的感人故事,生動而真切的記錄了六十年代北京古琴研究會當時的琴家、琴況與知識菁英的雅集。
  •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日電)瑞典漢學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新作「古琴的故事」讓專家驚豔,音樂家林谷芳等專家今天推崇「古琴的故事」文字淺顯、內容地道,可讓內行看門道、外行心生嚮往。
  •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日電)瑞典漢學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新書「林西莉古琴的故事」從古琴的型、指法到蘊藏其中的「道」,林西莉以深入淺出的文字,讓不懂古琴民眾也能悠遊古琴世界。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