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6):給予犯錯的空間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
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吹毛求疵是父母管教子女最容易犯的錯誤。愛之深、責之切是一般父母的心情。父母們常恐懼孩子成長過程中,學壞了任何一點點不好的行為,會貽害終生。因此,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常常是無微不至的批評。但是其子女每日醒來,則需面對永無止境的責罵。

吹毛求疵的父母忽略了一個事實:十全十美只是一種理想,而非現實。十全十美的人,其實是不存在的。做父母只要稍作自我檢討便知:父母自身亦有一大堆缺點,人生何嘗完美?父母自身是一成熟的個體,都無法完美,為何要求子女十全十美。孔子的弟子顏回,因為他不貳過,便被尊為亞聖,可見聖賢也會有過錯,何況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因此對孩子的過錯應善加區別,重要的才強調,不重要的不妨忽略。對孩子大多數的行為問題,最好視而不見,留給孩子一些犯錯的空間。

筆者在美國留學期間曾利用聖誕節半價促銷之機會,買了一個一克拉的鑽戒,興沖沖地告訴友人,想不到那位友人竟然脫口而出地說:「二千元的鑽戒有什麼好!」我立即說明這鑽戒無論是色彩、切割及亮度都是一流的。那位朋友竟不屑一顧地說:「唉!如果你用高倍顯微鏡看,一定可以找到瑕疵。」

其實,任何漂亮的鑽石,若用高倍顯微鏡來透視,大概都可以找到瑕疵,人何嘗不是如此?然而在這不完美世界中,每個人才有奮鬥的空間。

一味吹毛求疵地管教子女,會有下列的副作用:

1、吹毛求疵容易引起子女反彈,甚至積怨在心,破壞了親子關係。其實當親子關係良好時,子女若有任何犯行,只要父母輕輕的給予點醒,子女便會立即改過。相反地,若是親子關係不良時,父母任何善意的指導,都可能惹起子女的重大反彈。

2、吹毛求疵有狼來了的效果,當孩子有重大行為問題時,各種管教方法易失去效力。因為吹毛求疵的批評責罵容易混淆「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常常吹毛求疵的父母,當他們採取任何管教行動時,子女必然會覺得:那張破唱片又再播放了。

下列幾個父母們常提及問題,反應吹毛求疵的反效果。吹毛求疵不僅不會使子女更完美,反而是變得更糟糕。

1. 父母:「我的孩子不怕罵,為什麼?」
筆者:「因為你一開口就罵,誰願意聽?」

2. 父母:「我的孩子都不怕打!」
筆者:「因為你孩子的皮被你打厚了。」

3. 父母:「我的孩子原來發音不清,找語言治療師作語言矯治,結果現在一句話也不說了。」
筆者:「因為語言治療師一再指責其缺點。」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的另外的一個意義是:當你的孩子的偏差行為很多時,你不要嘗試修正兒童的所有偏差行為,因為這樣做不容易成功。比較明智的作法是:選擇2-4項影響將來較大的或較嚴重者的偏差行為來處理,其它的偏差行為暫時予以漠視不理。等所處理的行為較進步後在處理其它的偏差行為。這種只選擇少數行為優先處理的作法,可適用於過動兒,或其他有嚴重行為問題的兒童。初任教師或初接一年級的老師,也可使用此方法來作班級經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每個父母的共同想法與期望。所以每個父母知道他們懷孕後,就開始注意營養的吸取,避免感冒、吃藥,希望寶寶出生後健壯聰明。可是有些兒童年齡逐漸镸大後,開始出現不聽話、抗爭,甚至各種偏差行為,當初的期望完全落空。教養孩子變成苦差事。許多父母被子女的偏差行為氣得暴跳如雷。父母也把孩子打得哭哭啼啼,自己也傷心掉眼淚。
  • 莎士比亞曾在其名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中,闡釋人生如戲,每個男男女女都是演員。事實上,生而為人每天扮演許多角色。歸附角色對一個人是很可怕的。因為當一個人被歸附某種角色開始,他便會努力學習該角色行為,賣力演出,並養成了人格角色,從此一輩子拋棄不掉該角色......
  • 在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理論,叫做「自我應驗的預言」或者稱之比馬龍效應。其主旨都在說明當一個人被「認定」或「歸附」一個角色後,他個人很可能實踐了所被歸附的角色。
  • 管教子女時,父母應對自己使用的語言謹慎小心,父母或許不會唐三藏的緊箍咒,然而父母平日所使用的語言,仍然有著緊箍咒般的魔力。老師也是非常有機會使用語言魔咒傷害學生的人。語言所以有如此偌大的魔力,主要在於語言的暗示力量。
  • 讚美有如糖果,享用起來甘美而心情愉悅;批評有如藥丸,味苦而令人難以消受。假如每個日子時時享受別人的讚美,人生將會多麼美麗。親子關係何嘗不是如此,勝利與成功只有在掌聲與歡呼聲中,才顯出它的可貴。失敗可怕不在失敗本身,而在失敗後的批評與責難。親子之間若能多用讚美少用批評,則親子之間會更美滿。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