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江陵端午祭」 再現古老祭神慶典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6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洪梅韓國首爾報道)韓國江陵端午祭久負盛名,每年的端午祭期間,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是什麼東西吸引了如此眾多的參與者、參觀者?

當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事,曾一度在中國掀起軒然大波,甚至有人提議要動員萬民進行簽名運動,以示抗議。最終,韓國的申報獲得了聯合國的批准。韓國到底是憑什麼能申請成功?真實的韓國端午節什麼樣?

韓國端午節,確切地說,應該叫「端午祭」,是陰曆五月初五前後在韓國各地舉行的祭祀慶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江陵端午祭」,因其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韓國江陵地區祭神文化而於2005年成功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的「江陵端午祭」始於4月29日,止於5月30日。儘管受韓國前總統盧武玄自殺事件和經濟危機的影響,「江陵端午祭」仍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遊客。


江原道無形文化遺產之一—江陵沙川河平踏橋民俗遊樂,以祈願豐年。(攝影:趙在亮/大紀元)

中韓端午節同根不同俗

韓國的傳統文化,深深地植根於中華大地,而追述韓國端午祭的歷史,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在韓國的許多典籍中都記載了對「端午」的解釋,這種解釋和中國人的觀念是一樣的。如韓國也稱五月初五日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可是,韓國對端午的認識還有著更深的內涵,傳統上還稱呼「端午」為「上日」,意味著「高、上、神」,即為神的節日,也就是這一天是人和神同樂的節日。

端午祭是原來在韓國許多地區都有的端午習俗,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消失了,唯獨江陵地區完整地保存著。

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包含了豐富的內容,主要是祭神、演戲、遊藝等內容。其中的祭神儀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可以說是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這也是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原因。

關於中國端午節的來歷,有多種版本。除了最普遍的說法認為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外,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的端午節是屈原出現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這並不是紀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國就已經有了端午節這一說法,屈原投江更加讓人們記住了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等慶祝方式。

另外,中國的端午節還有一說。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也有認為端午節最早源於我國遠古的祭龍日。「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古人想用龍的威懾力來驅除所有的災疫邪祟,這個節日一直都是以祛除的吉祥節日傳下來的。」

而現在中國端午節已經失去了祭祀的內容,只剩下一些習俗。許多習俗如吃粽子、划龍舟、紀念屈原、插艾蒿、菖蒲、飲雄黃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縷等習俗,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並不存在。

江陵端午祭最有人氣的節目之一—方言表演大會。(攝影:趙在亮/大紀元)


江陵端午祭夜景。


江陵端午祭不僅是祭祀慶典,
可看可玩得很多。
河的右側是中小企業產品展示會,
左側是各種文化藝術館、
亂場和小吃村。(攝影:趙在亮/大紀元)

保存完好的祭神傳統

江陵人對古老的神的信仰始終堅守不移,不管環境與時代變化有多大,他們都虔誠地按原來程序進行。在民眾心目中,只有如此才是江陵的端午祭。所以,祭神儀式完全嚴格地遵從古俗。

江陵端午祭的目的是祭祀當地的山神和城隍(地方守護神),祈求這個村落風調雨順,活動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祭祀、演戲、遊藝等,融合了儒家文化、民間信仰、民間藝術以及各種傳統體育活動,是一個各階層同樂的「傳統文化大集」。

如果從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舉行五個晝夜;如果從「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時間長達20多天;如果從「謹釀神酒」算起,則長達50多天的時間。

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從農曆四月五日釀製神酒開始的,以準備端午祭時敬神和飲用;四月十五日舉行當地山神祭和城隍祭,祭祀結束後,鋸一段神木,然後在神木的引導下,組成迎神行列,農曆五月初三傍晚時分,進行端午祭的「前夜祭」。從初四到初七,每天早晨舉行「朝奠祭」。江陵端午祭的祭祀儀式分「儒教式祭儀」和「巫俗祭儀」兩種。以祈求免除洪澇乾旱與疾病,風調雨順糧食豐產,禽蓄繁盛。先舉行儒教式祭禮,儒教式祭儀以奉讀漢文祝禱詞的形式進行。儒祭之後,開始伴隨歌舞戲劇表演進行的「巫俗祭儀」,直至深夜。

江陵端午祭的活動豐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禮(謹釀神酒——送神儀式)、巫祭、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兒童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這些都是地區或國家指定的無形文化遺產)外,還有眾多的民俗活動,如漢詩創作比賽、鄉土民謠競唱大賽、全國時調競唱大賽、拔河、摔跤、蕩鞦韆、射箭、投壺等;慶祝活動,如煙火遊戲、端午放燈等;夜間活動,如國樂表演、伽琴並唱等;藝術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此外還有被稱為「亂場」的商品交易。

中國「端午申遺」到底為什麼

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成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激起了中國人的申遺衝動。從去年開始,端午節在中國被列入法定假日。目前,湖北省已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端午申遺」進入初評階段(5月27日《長江日報》)。

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遼寧大學中文系烏丙安教授說:「申遺並不是最終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傳承。」

但是,署名為毛建國者在自己的博克上發表評論提出疑問,我們端午申遺到底是為了什麼?在端午這天,除了購物、旅遊,還有多少人會想到文化問題?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非遺」並不多,但獲得各種國家級、省級「非遺」稱號的卻比比皆是。這些「非遺」在成功申報後其命運又改變了多少?它們還是它們,寂寞還是寂寞,而就整個大文化講,也並沒有因為申遺而百花齊放。

江陵端午祭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韓國江陵地區祭神文化,古老的對神的信仰,對傳統文化的堅信才是它的價值和核心所在。筆者不禁要問:端午申遺就能挽救消失的中國傳統文化嗎?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奠定了神傳文化的初始。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眾不同的特色,撫育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和靈魂。但近一個世紀來,特別是1949年後,在中共的長期破壞之下,輝煌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卻被毀於一旦。

中共從西方搬來的馬克思主義與以儒、釋、道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文化體系。對神的信仰和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體的道德規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和精髓所在,但在中共「無神論」的統治下,前者被視為封建迷信,後者被當成封建糟粕,一同被搗毀砸爛。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積累的,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具有相對穩定性,起著規範人類行為和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傳統文化一旦遭到毀滅,人類社會就會面臨滅頂之災,陷入無序的混亂和無窮的災難之中。

當今許多中國人尤其是那些憤青們對自己老祖宗的文化可以說已經一無所知,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實際上,「端午申遺」倒不是什麼值得著急的事,如何重建被中共破壞的傳統文化才是中華民族當務之急。

江陵的端午祭祭神儀式完全嚴格地遵從古俗。(圖片由江陵端午祭主辦方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端午節動畫卡(5)端午節平安快樂
均衡飲食過端午
組圖:端午前夕 台灣各地暖身活動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的起源 人氣 274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