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言行影響孩子的一生

黃金源(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1319
【字號】    
   標籤: tags:

人格心理學之社會學習理論提及:孩子的社會價值、態度、語言、生活習慣,大都來自觀察與學習,亦即人之一生之所學,大部分係透過耳濡目染與潛移默化的作用。語云「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旨在闡釋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西洋伊索寓言有一則故事如下:螃蟹教子:「為人要正直,勇敢向前行」,其子女永遠無法向前行,遂請母親示範,結果母親也是橫行。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必須注意本身行為之範型作用(modeling)。譬如父母開賭場,孩子耳濡目染,很快學紅中白板。又如:父親生氣地訓誡孩子「不要吵」,孩子也很快在生氣時,大叫「不要吵我」;父母生氣時便摔東西、用力掛電話,其子女很快就會仿效。有一笑話這樣說:孩子從學校回來,告訴媽媽說:「今天學校來了好幾千萬人。」媽媽立即訓誡孩子:「我告訴你幾千萬遍,說話不要誇大其詞。」子女惡言惡行可能學自父母。

中國有句成語「克紹箕裘」,其意旨由子女繼續從事父母的工作或事業。就角色範性的觀點而言,它是極其自然的。音樂家或藝術家的子女,從小耳濡目染的生活與行為,長大了不成為音樂家或藝術家也難。筆者曾和一位植物病蟲害的專家到阿里山旅遊,一路上,其子女甚至其老婆對各種害蟲細菌竟可娓娓道來。愛逛百貨公司的母親,其子女大概難逃搶百貨公司折扣「瞎拼」的命運。「什麼樣的人,養什麼樣的鳥」這句話更詮釋了「克紹箕裘」的精髓。

身為父母者若希望孩子用功讀書,最好的辦法是在孩子的書桌旁,也擺了另一個書桌,當子女讀書時,自己也拿著書看。而為人師者亦不例外,譬如說老師到校監督早自修,與其在教室走來走去督促學生看書,不如自己拿書到教室看,更具示範作用。中國先聖教人:「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西洋人說:「行為比語言說得更大聲」,這些名言都在告訴我們:行為的示範作用。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婚姻生活恩愛者,其子女的婚姻幸福的機率高。」以常理推知:父母恩愛者,其生活幸福之技巧(如甜蜜讚美、溫柔體貼…等)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無遺,並為子女所模仿,奠定日後婚姻幸福的基礎;反之,反目成仇的夫妻,一天到晚吵架、相互攻擊等破壞性的行為,亦容易為子女學得,而成為日後婚姻生活解決衝突的唯一方法,如此婚姻焉有幸福者?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父母雙方都是肥胖者,其子女肥胖的機會增大。其原因可能是遺傳因子作祟,也極可能是子女從父母中學得的飲食習慣。譬如高熱量的飲食或吃零食及宵夜的習慣。

積極管教技巧是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挫折時,提供正確的典範供孩子模仿,以便子女遭遇相同困境,有方法可以應付。下列例子足資典範。

例一:
畢業典禮時,導師奉命上台致詞,老師上台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旋即站起來,面對全體學生說:「各位同學,世路崎嶇、人生難免跌倒,但最重要的事,便是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

例二:
筆者有回搭公車,正當雙手伸進口袋找錢以便購票,此時迎面而來一部機車,司機立即緊急剎車,筆者遂全身翻仰跌坐在駕駛座旁,筆者立即站起來,找錢買票,購完票坐定後,六歲的兒子問道:「爸爸跌倒怎麼沒有哭?」筆者答道:「爸爸很勇敢,跌倒了自己爬起來,沒有哭。」

例三:
上課前,學生們惡作劇,將香蕉皮塞以衛生紙,放在講桌上,並留言請老師吃香蕉,老師看到此情此景,不是痛罵學生混蛋,而是笑著對學生說:老師喜歡吃的是香蕉的肉,而非香蕉的皮。

「上樑不正,下樑歪」另一涵義是有時是「行動比言語說的更大聲」。 管教子女時,言教不如身教。

路邊賣膏藥者,常常光說不練而缺乏徵信力。早在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便教我們「聽其言,觀其行,人焉廋哉」要了解一個人,不只要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語言如果沒有行動做後盾,語言常會失去說服力,僅有言教而無行動示範,效果會大打折扣。

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言行不一致,例如:父親告訴孩子:「玩具使用完了,要放回原位。」可是自己本身看完報紙確隨處亂丟。父親是老煙槍卻不斷訓誡子女抽煙如何不好。這種言行不一致,常常會抵銷言教的功效。

伊索寓言便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母螃蟹教其子女,為人者宜正大光明,走路應向前直行,子女難以奉行,遂請母螃蟹示範,結果母螃蟹依舊橫行。父母不能以身作則,子女何以適從。

父母要求子女遵守規矩,本身卻做不到,這表示這規矩「不可行」或「不易實行」,至少表示這規矩「可以逾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讚美要有功效第一件事就是要讓被讚美的人覺得你的讚美是真實的,絕對不是奉承阿諛。 下列幾項要點可使妳的讚美更加真實:
  • 管教孩子的過程,批評對孩子的傷害比身體的體罰還可怕。老師或父母只要不是虐待孩子或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理性地,打打屁股或手心,這是教導孩子分清是非的教育手段。批評若不適當會傷及孩子的心造成永難去除的烙痕。
  •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21日電)一項最新問卷調查發現,兒童青少年網路安全亮起大紅燈,兒少超過20%認識網友當天就見面,且半數獨自去見網友,台灣微軟公司因此提醒家長注意「5要」及教導孩子「5不要」。
  • 許多行為或事情常常是無法改變的,針對這些行為加以指責,於事無補卻又有副作用:一者破壞了雙方(親子、師生)的關係,再者又加深對對方的傷害。批評的目的是要受批評的人改善其行為。批評者若不明確指出你一行為應該改善,受批評者將不知道何種行為應該改善。
  • 批評的壞處不勝枚舉,管教子女如能避開批評、責罵,最好就避開之,以減少它的副作用。但是,你的子女無可避免會有諸多不合常規、要求、道德、風俗等的行為,必須予以指導修正。
  • 不論孩子是干擾了你的行動或生活起居,或影響你的名譽,你都應該勇敢說出你的委屈,父母不能對此類行為保持沉默,或忍辱求全。我的訊息除了可以有效改正兒童的行為外,我的訊息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人際關係,若能熟習運用,不但可為自己爭取到受害權益,又可保住原來良好的人際關係。
  • (大紀元記者秦飛編譯報導)美國兒科學會(AAP)敦促醫生,就校園霸凌和青少年約會暴力問題,扮演積極的角色,提醒家長關注此問題並事先預防之。專家建議教導孩子辨識霸凌行為及其解決方法,並且修正青少年錯誤的性別觀念,學習兩性互重。
  • 挫折是人生常事,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真相是一連串挫折後,一次成功,接踵而至的又是一連串的挫折。更悲慘的是學校教育不斷鼓勵孩子追求成功,卻殊少教導孩子應付挫折。因此父母或老師想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首要之途便是教導孩子應付挫折的技巧。底下是具體的教導孩子應付挫折的技巧:
  • 如果要讓失敗的傷害減低到最小的程度,便是學習對失敗的事實加以描述,避免加上一些荒謬的想法......
  •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一定要將注意的焦點放在努力的過程。凡是只要盡力而為,成敗就不要太計較。這種管教方式將能培養努力的價值觀。反之,如果經常將注意的焦點放在結果上,不斷地和子女計較考試得多少分,不斷要求做事完美無缺。其結果只會加重能力價值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