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四十

北京北海白塔─燕京八景中的仙島之靈

李昕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海上仙山─北京城的基礎北海的由來

在中國的神話中,東海裡有個不見底的「歸墟」,大江大海的水都流到那裡,中有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仙島上住著神仙,秦始皇派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去仙島求取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八仙過海也是去這仙島。漢武帝仍然嚮往仙島和長生不老,他下令在皇宮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命名為「太液池」。開創了中國皇家園林「一池三仙山」的構思佈局,歷代相傳。

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創建了蒙古帝國。金貞祜三年(1215年),蒙古軍隊攻取金中都前,先期攻佔了萬寧宮(現在北京的位置),萬寧宮雖受到一定的破壞,但仍較完整地保存下來。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來到中都,由於歷經戰火的金中都宮室已破敗,忽必烈不得不暫時住到中都城外的太寧宮瓊華島去。瓊華島上的廣寒殿,就成為忽必烈下榻的地方。

1265年忽必烈把「瀆山大玉海」-一個巨型的,用整塊玉石雕成的盛酒用的甕-置於廣寒殿之時,大都城尚未興建。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放棄中都舊城,另建大都新城。首先,他以太寧宮的湖泊為中心修建宮室,然後環繞著這新築的宮城,按照一個完整的城市規劃,又興建了一座大城,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都城,也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從此瓊華島以及所在的湖泊被劃入元大都皇城之中。

元代是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大轉折,忽必烈把都城從西南轉向了以北海瓊華島為中心的地方來。把大內建在太液池之左,把隆福宮、興聖宮建於太液池之右,所以,北海瓊華島成了決定元大都城位置的重要因素。元代萬壽山內苑位於元大都皇城內東宮(皇宮)與西宮(隆福宮、興聖宮)之間,相當於今北海、中海地位。

瓊華島遂改稱萬壽山,中間的湖泊即為太液池,於是金代的離宮便成了元代皇宮御苑。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東北郊的太寧宮瓊華島故苑的基礎上興建了萬壽山內苑,又以萬壽山的內苑為中心營建了元大都城。新建的大都城,相沿為明清的北京城。

由此可見,金代太寧宮瓊華島對北京的形成發展有著重要的淵源關係。今日北京城地理位置的形成,始肇於元大都,而元世祖忽必烈是以金中都城東北郊的離宮──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元大都宮城(皇城)的,正如人們所說先有瓊華島,後有紫禁城。

明清時期北京紫禁城以西,原皇城裡有一條完整的湖泊,當時統稱為西苑。經橋劃分後分別叫做北海、中海、南海。每個湖中有一座島嶼,合稱三島,瓊華島就在北海中。中共建政後,中海、南海被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共黨魁們佔據,改造為居所和辦公地點,只有北海──北京城形成的基礎,作為皇家園林向公眾開放,並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北海位於明清紫禁城西北,佔地70餘萬平方米,水面占全園面積一半以上。 這裡原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也是現存「一池三山」設計中最宛如仙境的一處。被譽為「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

美不勝收的北海永安寺白塔

遠望白塔,白色的寶塔高聳於碧樹黃瓦的宮殿樹木之上,映襯於藍天綠水之間,色彩對比鮮明,顯出卓然不凡的氣質;盛夏時分,湖面舖滿荷葉,荷花盛開,陽光照耀下的白塔,皓潔靜穆,更使人感到置身於佛門極樂淨土世界。

步入北海南門,走過永安橋,就到了瓊華島的白塔山腳下,山南麓是永安寺,從山南麓拾級而上,依次經過山門、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善因殿,山頂就是北海最突出的建築永安寺白塔。從建築美學的角度看,白塔在這組層層疊疊、逐級上升的建築群不斷昇華的過程中,成為輝煌壯麗的頂點。

白塔塔頂標高112.4米,建成時是北京城內最高點。白塔高35.9米,站在塔下仰望白塔,可見白塔直頂青天,雄偉非常。站在白塔身旁俯視永安寺所有殿宇均為歇山頂,並覆蓋了黃、綠、藍等各色琉璃瓦,從山頂俯瞰下去,色彩斑斕、蔚為壯觀;白塔周圍和島上的其他地方有著許多太湖石,是金朝時從北宋汴京(開封)的艮岳御花園內運來的,玲瓏剔透。

俯視京華,東面的故宮、景山,南面的中、南海,北邊的什剎海歷歷在目,還可沒有遮擋的遠眺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這樣的景色使人頓時胸襟開闊,宛如置身天庭俯瞰京都,精神為之一振,心靈也隨之昇華。

永安寺白塔是一座覆缽式磚石佛塔,為磚、木、石結構,從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但可見到塔的通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這是為塔木構架通風之用,以防塔內木料潮濕糟朽。

通風孔的紋飾雕刻的比較講究,圖案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畫像。白塔內部有根立木,為白塔主心木,柏木製,高約30米,從塔基處直通剎頂。塔基為折角式須彌座,座上是三層圓台──金剛圈。

塔身最大處直徑為14米,南面有裝飾精細華麗的佛龕,為「時輪金剛門」,俗稱「眼光門」,周圍用鉗子土燒制的西番蓮花飾,門上繪有紅底金字組成的藏文圖案,內刻「十相自在」圖案,系七個字組成,譯音「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據說這組字是由清代雍正與乾隆皇帝的大國師章嘉ܫ若必多吉親手書寫的。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剎。剎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砌出十三條線條,為相輪,象徵十三天。

十三天之上覆以兩層銅製華蓋,天盤、地盤造型別緻,圖案精美,比例協調。天盤直徑約3米有餘,重約1500公斤。地盤則更大更重,約2000多公斤。天、地盤上均鑄有鏤空的蓮瓣寶珠結帶圖案。天盤之上還鑄有浮雕的輪、螺、傘、蓋、花、瓶、魚、結,這8種寶物圖案有吉祥如意寓意。

華蓋表示對佛的尊崇。地盤的下面鑄有4個預埋的鐵環,懸掛著4根粗大的牽桿,牢固地將整個華蓋與塔身連在一起。華蓋下面華蓋邊緣懸掛16個銅鈴,每個銅鈴重約8公斤,銅鈴成六角形,外面鑄有六字箴言,風鈴內掛著十字懸垂,下面墜有十字交叉的風葉,風吹鈴響,悅耳動聽。

白塔頂部天盤中間成半球形圓頂,圓頂的上端有矩形底座,托有鎏金火焰寶珠塔剎,自下而上由燃燒的半月,太陽,日上為倒捲蓮花須彌座,托有巨大的桃心,心的四周為熊熊燃燒的火焰幾部份組成。寶頂上放有一個9兩重的純金捨利盒,盒內有硃砂,奉釋迦牟尼佛牙1顆,舍利子18粒。

當藏式佛塔的樣式固定後,其形制便有了特定的含義:塔基為方,象徵「地」,塔身圓,象徵「水」,塔剎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徵「火」,華蓋傘,象徵「風」,此四者為佛教認為的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四大」。白塔通體銀白,表示清潔、純淨、心誠。

對比北京另一座著名的喇嘛塔妙應寺白塔,北海白塔塔身同樣的渾圓,襯托出修長的塔頸格外纖細。如果說前者是高挺胸膛的威武金剛,後者則像挺拔秀麗的曼妙仙子。

北海白塔歷史與功用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信仰喇嘛教的皇帝根據西藏喇嘛諾門汗的建議,在瓊華島山南建白塔寺,按前寺後塔的原則,在寺後的山頂明代廣寒殿舊址上建了白塔。據立於山南坡的乾隆御書碑記記載,建塔的用意在於用佛教「壽國佑民」。乾隆年間,改白塔寺為「永安寺」,因此白塔也稱永安寺白塔。

在永安寺東還有兩塊石碑,分別是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的《建塔諸臣恭紀碑》和雍正十一年(公元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

白塔前的重簷琉璃小殿為永安寺的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內原供奉著文殊菩薩化身鎏金銅像,稱為「大威德金剛」,俗名叫做「鎮海佛」,有36手、36眼,稱「千手千眼佛」,「文革」中被毀。傳說白塔下有一口海眼,用此佛身才能鎮住,以絕水患。白塔後曾經立過五根號桿,俗稱五虎號桿,是為防變而設。

當時根據五行家的說法,按金、木、水、火、土造出藍(青)、黃、紅(赤)、白、黑五色龍旗,用藍色旗代表東方,白色旗代表西方,紅色旗代表南方,黑色旗代表北方。若東直門告急,東直門、朝陽門號桿升藍色龍旗,白塔山號桿便隨之掛起同色龍旗。

晚上看不見旗色時,就掛藍色燈籠,城內八旗見到信號,就結集隊伍,東向迎敵。城內有變或敵人破城,就掛黃旗或黃燈。在掛旗或懸燈的同時,還要放二十一響信炮報警,為此,在白塔山山坡專置一信炮台,據《大清會典》記載起報警的作用,清時設信炮總管一員,五品官,八旗各一專司監守。實際上信炮台也是一個鎮物用以補全風水。

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每年陰曆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都要在白塔山舉行「白塔燃燈」,這時從山下燃燈直到塔頂,並請喇嘛舉行法事,鼓樂伴奏下唸經,直到深夜,祈求國泰民安。

北海白塔裡的敬天寶藏

覆缽塔多為實心的,北海的白塔卻是一個巨大的空腹塔。據北海塔史記載,塔內有一根九丈高的通天柱,柱子頂放置了一個經盒,盒中盛舍利子,還有星船、佛龕、供桌、喇嘛經文、衣缽和佛教法物等。康熙年間地震後修復白塔時,塔內又添藏鑄嘛噶喇佛一尊,高一尺,銅鑄鍍金;銀滿達一個,重十兩;盛貯舍利子銀盒子一個,重一兩;旱般三架以及佛龕、供桌等物。

還裝有各色茶葉十斤,各色淨果品餑餑共五筐,除毒藥外各色藥共五斤,銀九兩九錢,金九錢,珍珠、珊瑚、青金石,每樣九錢,紅銅十兩;各色絨緞碎縷紅條共五斤,冰片一兩,肉豆蔻、草茸、畫石、紅花、薏仁每樣二斤,仙人掌、海螵蛸、葛薄根、丁香、列志、干蓮、哈喇每樣二斤,沉迷香一斤,高香五百箍,西天紅黃香五箍,吉祥草二十一根,肚爾憲草一捆,滿洲香蘭花每樣一百斤,柏木枝條一百,白地磁罐九個,內裝各色雜糧,康熙銅錢九個,黃杭細三十匹,五色珠二線二十斤,冰糖、密石、喇嘛每樣十斤,牛奶、酸奶、他喇克每樣一壇,棉料連四紙六千張,筆十管;銀朱四十斤,雙紅胭脂四百片,白芨十斤,白面五十斤,共用過江米十六石六斗,白礬一千七百二十斤,桐油二十斤,瀝青五斤,黃蠟五斤。

為什麼有這麼多數是「九」呢?因為九在佛家被視為最大數字。

北海白塔歷劫重生

北海白塔幾遭滅頂之災,自建成以後進行過多次修繕。據記載,白塔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兩次因京師地震震毀而重修;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餘震波及,相輪發生移位,後修復。

清代康熙十八年夏歷七月二十八日,北京發生大地震,造成白塔震毀。《清史編年》中記載:「七月二十八,巳時至酉時,京師大地震,聲如雷,白晝晦暝,勢如濤,順德、德勝、海迨、彰義等城門被震倒,城牆塌毀甚多,宮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

二十九、三十日又大震,通州、良鄉等城牆俱陷,裂地成渠,流出黃黑水及黑氣。」為了安全起見,康熙皇帝到景山園林裡面避難三日。這次地震兩年後,重修白塔,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才告竣工,並且還在瓊華島的東南山腰處立碑紀念。

雍正八年(1730年)夏歷八月二十九日,北京又發生了地震,北海白塔再次損壞。史料記載:「派監修隨查塔身,塔座徹底內裂,必須全行拆重修。」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才告竣工,經過重新修葺的白塔完好如初。

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嚴重受損,寶瓶向西歪倒在天盤之中。據說白塔上「十三天」下的石座也被壓碎了,導致「十三天」歪斜,所以在1977年時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

北海的白塔是宗教建築、園林風景以及皇室尊嚴巧妙結合的典範,其審美價值、信仰意義、以及體現「君權神授」的思想,留給人們極其深刻的印象。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座與山東臨清靈巖寺、湖北荊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國清寺並稱為「四大叢林」之一的「棲霞寺」,是江南著名的古剎之一。位於江蘇南京東北17公里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又名「攝山」。南朝時代,山中建有一座「棲霞精舍」,因而得名。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西元489年),是當時的隱士明僧紹,將住宅捐給交往密切的法度和尚改建為佛寺的。唐高宗時更名為「功德寺」,增建殿宇樓閣40餘間,極為壯觀宏偉,成為當時江南最大的佛寺之一。
  • 銀川古城西南部的興慶區,有一著名的寺院---「承天寺」,寺中有一座聳立雲霄的「承天寺塔」(現為寧夏博物館),塔因寺而得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此塔與北郊的「海寶塔」遙遙相對呼應,所以當地人便稱此塔為「西塔」。
  • 「金剛座捨利寶塔」,位於綏遠省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原為「慈燈寺」內建築的一部分。一位精通多種民族文字與哲學的著名喇嘛」陽察爾濟」,在擔任」副扎薩克達」喇嘛時,皇帝為褒獎他的功績,於清雍正年間(西元1723年至西元1735年)在呼和浩特市建造一座寺院,並賜名「慈燈寺」。
  • 「一百零八塔」因塔數眾多且造型獨特,不僅在寧夏,在中國是古塔建築中唯一的大型古塔群。在塔群前方的黃河灘上,有著古寺廟的遺址以及兩座小磚塔,因為修建水壩而淹沒,古遺跡從此長埋水中。從小塔中清理出西夏時代的木刻版經文、絹質彩繪、陶制塔模、造像等古文物,說明自西夏起,此處就是一大規模的佛教活動場所。相傳,這裡也是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的「天門陣」「點將台」。
  • 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縣城西北郊區海拔869米處有一座塔山公園。塔山,是龍崗餘脈,俗稱「蒼龍嶺」,山形氣勢雄偉,猶如一條蒼龍出山之狀,雲霧迷離,雲天壯觀的渾然一體。位於蒼龍嶺的「龍頭」之上,巋然矗立著一座歷經千年風雨的靈光塔,塔坐北朝南,北有一高聳的「一覽峰」成為自然屏障。南臨鴨綠江,隔江對岸就是朝鮮國的惠山市。
  • 二千五百年古城蘇州的「盤門三景」(瑞光塔、吳門橋、盤門)久負盛名,古塔、古橋、古城門,質樸滄桑,相應成趣。「瑞光寺塔」當地習稱「瑞光塔」,位於城西南盤門內。
  • 廣州著名的佛教四大叢林 (光孝、六榕、華林、海幢)之一的六榕寺,寺內主要建築之一的「花塔」,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六榕寺」與寺中的「花塔」歷來為人們所稱頌,歷史地位與「光孝寺」同享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淨慧以塔顯」之稱。(淨慧是六榕寺的別稱) 。
  • 以高台上建有五塔的特殊形式體現的佛塔建築,稱之為「金剛寶座塔」。金剛寶座式塔的形式起源於印度,寶座塔上的五座塔造型,象徵著佛經上所說,金剛界五方佛。中間的為大日如來佛,東面為阿□佛,南面為寶生佛,西面為阿彌陀佛,北面為不空成就佛。中國最早的金剛寶座塔造型出現在敦煌中北周石窟的壁畫之上。最早的塔形實物是山西朔縣「崇福寺」的北魏石刻中。最早的建築實物則是「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隨著時代和文化的變遷,寶座上的塔發展有了一些改變,有覆缽式、密簷式、樓閣式等多種,有的寶座塔還建在佛教建築之頂上。
  • 目前廣東省僅有的一座年份可考的北宋磚塔「三影塔」,原是「延祥寺」的建築之一,原名「延祥寺塔」。據說,其塔能在光滑如鏡的延祥寺寺壁上,反射出一影朝上,兩影倒懸的三個塔影,故改名為「三影塔」。可惜寺院已毀,由光線折射而顯現的「一塔三影」的奇觀也隨之消失了。
  • 由於缺乏史料依據,又無碑碣出土,歪塔的具體建築時間至今依然是個謎。與同一時期的其它石塔相比,前衛歪塔的建築規模並不大。它是一座實心密簷式磚塔,以石築做為塔基,用磚砌成塔身,分三級呈八角形,塔身雕有磚刻佛像、花紋、獅子頭等圖案,線條清晰,刀法工藝精湛。歪塔為單頂,頂部原來建有頂蓋,但現已塌陷殘缺,現存塔高約10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