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開神秀——「東南第一山」九華山

楚筠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境內,東與碧波蕩漾的太平湖相鄰,南與名滿天下的黃山相接,山勢雄偉,林木蔥蔥,飛瀑清泉,風景十分秀麗,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據《太平御覽》記載:「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詩人李白三次登臨此山,見層巒疊翠,九峰如蓮花,寫下「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繡出九芙蓉」之詩句,始名「九華山」,也有的說「九華山」之名是從李白詩句「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而來。
  
九華山共有99座大大小小的山峰,其中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九座山峰尤其出類拔萃,所以古人稱之為「九子山」。九華山群山眾壑中遍佈蒼松翠竹,與清流飛瀑相映成趣,十分清幽秀麗,其間怪石古洞、名勝古蹟交相錯落。
  
眾峰中以十王峰為第一高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天台峰,海拔分別為1337米和1306米。其他群峰千姿百態,各具神韻,峰間雲霧繚繞,氣象萬千。奇峰多怪石,天台峰西側右一石名為「大鵬聽經石」,傳說是一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感化而成;而觀音峰上的「觀音石」,則因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慾行而得名;其他還有十王峰西側的「木魚石」,缽盂峰上的「石佛」等,可謂千姿百態。
  
九華群峰密林之間,點綴著眾多小溪、泉水、瀑布,它們或逶迤於山間,或盤桓在谷底,或隱藏在綠樹花海之中,有的緩緩前行,從容不迫,有的激流直下,珠玉飛濺,涓涓流水映襯著鳥語花香,使得九華群峰生氣勃勃。
  
這裡清幽脫俗的自然環境使得歷史上很多一心求仙問道之人來此修行。早在漢代陵陽縣令(今青陽縣陵陽鎮)竇伯玉因一心求道,遂辭去縣令之職,入九華山修道;三國時趙廣信和東晉時著名道士葛洪都曾來九華山採藥煉丹;唐乾寧年間道士趙知微在鳳凰嶺創建延華觀,並煉丹於沙彌峰。
  
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九華山創建茅庵,傳經佈道。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新羅(今朝鮮南部)國王的近親金喬覺來九華修行,潛心修持75年,99歲圓寂圓寂後,葬於九華。據《九華山志》記載,金喬覺圓寂後,安放南台,盤坐在一個特製的大缸中,三年後開缸,不但肉身不腐,而且面目栩栩如生。這是九華山記載的最早的圓寂後肉身不腐的高僧。
  
另一個圓寂後肉身不腐的高僧是明代高僧無瑕,相傳無瑕自幼一心向佛,雲遊四方後來到九華山,在東崖摩空嶺的摘星廳旁的一個石洞中苦修。後來人們在石洞裡發現了他的遺體,那時無瑕和尚已經死後數年,他的遺體始終不腐,於是人們將無暇的遺體裝金,建庵供奉,庵名為「百歲庵」。

後來崇禎皇帝封無瑕為「應身和尚」,賜庵名為「百歲宮」。相傳,清朝咸豐末年百歲宮遭遇大火,眾僧向無瑕禪師的肉身跪求救火,火勢兇猛之時,眾僧發現無瑕禪師的雙手做遮火狀,當即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澆熄大火。
  
唐以後,九華山寺廟日增,僧眾雲集,香火綿延,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名山之一,明、清鼎盛時期,寺院多達360餘座,僧尼四、五千人,游「香火之盛甲於天下」,「九華一千寺,撒在雲霧中」之說。九華山現存寺廟90餘座,以化城寺、祗園寺、甘露寺、百歲宮、旃檀林、肉身寶殿,天台寺、慧居寺等寺廟規模較大。這些廟宇藏於深山密林之中,或依山就勢,或高低錯落,具有皖南古民居的建築特色。
  
鐘靈毓秀的自然景觀以及豐富的人文景觀,歷朝歷代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墨客,風流雅士。詩人李白三次遊歷九華山,留下數篇感懷詩章,相傳李白在現在的太白書堂院內種下兩株銀杏,已是古木參天;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九華,對其風姿讚嘆不已,認為天下名山無以出其右;宋代王安石登臨九華,感於九華群峰之雄偉奇絕,寫下「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的詩句。
  
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倡儀在九華山建書院講學,獲得哲學家湛若水,人稱「甘泉先生」支持,湛若水的弟子謹遵師囑,在九華營建書院,以師雅號為名,即「甘泉書院」。湛若水即赴九華講學,並手書勒石的「甘泉」石刻,當時學生濟濟一堂,十分興盛。
  
九華山鐘雖然比不上泰山之巍峨,沒有黃山的雄奇,但是它以鐘靈毓秀、清幽雅緻的風姿,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傲然屹立於天地之間,使它具有讓人難以忘懷的動人魅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被譽為「蓮花佛國」的安徽九華山亦有眾多著名的寺院。其中,與祗園寺、東崖寺、百歲宮同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的甘露寺,就位於九華山化城峰半山腰。據說,九華山山上與山下一年四季的雨雪冰霜變化,是以甘露寺為分界。當甘露寺以上雲騰霧湧、冰雪瀰漫之時,山下則是空曠明淨;當山下雨水大作、雲吞平川之際,山上則是艷陽高照,天朗氣清。
  • 東北地區三大名山之一的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二十餘公里處,綿延約四十餘平方公里,海拔七百餘米。最高峰為仙人台,海拔為708米,其次為五佛頂。千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謂。明程啟充在《游千山記》云:「茲山之勝,宏闊秀麗,奇怪幽闃,險絕孕結,磅礡盤結,態狀變幻,不可殫述。置之中州,當與五嶽等,其博厚過之。」
  • 唐玄宗時期,天台宗九祖湛然荊溪大師曾來到小靈山寺講法,德宗時期大師圓寂。五代十國時期,吳越錢鏐追贈其為圓通尊者。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趙恆詔改小靈山寺為「祥符禪院」,徽宗時期,升「院」為「寺」,自此,始定名為「祥符禪寺」。宋代和元朝時期,寺院的香火一直都很旺盛。元朝末年,寺塔俱毀
  • 山勢雄偉、洞壑幽美、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被元朝人讚譽為「閩海蓬萊第一山」的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海拔498米,面積62平方公里。
  • 南宋建都杭州後,安福寺的鼎盛時期也隨之而至。當時有兩件十分轟動的事情,一是高宗皇帝賜住持覺源和尚紫袈裟,二是葛禪師在此舉行了涅槃茶毗典禮。根據《康熙東陽縣志》記載,葛禪師又名安福僧,他在涅磐前的一個多月不吃任何東西,並告訴弟子,自己即將西歸,要他們準備柴火以備焚化。
  • 今天司空山猶存的聖跡多為自然景觀,如 「傳衣石」、「奎心石」、「印心石」、「洗墨池」及「赤壁丹砂」、「北嶺松風」、「南崖瀑布」、「烏牛古石」、「洗馬春池」、「銀河夜月」、「二祖禪剎」等。
  •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西南部、古絲綢之路上的大佛寺,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最初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大佛殿內供奉身長約35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像,是故又稱「臥佛寺」。
  •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相傳古時,東、西天目山峰頂各有一個半月形的天池。每年八月,當月亮掛在天中央時,天池裡就會浮出一塊滾圓的寶玉,閃閃發光,故稱「浮玉山」。而這兩個天池,又宛如仰望蒼天的兩隻眼睛,因此此山又稱為「天目山」。
  • 在山西五台縣的群山中,矗立著一座有著「亞洲第一古建」、「亞洲佛光」之美稱的寺廟,它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五台山有傳言:「先有佛光寺,後有五台山。」敦煌五代所畫得《五台山圖》中就繪有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圖像。
  • 「山如碧玉水如黛,雲在青天月在松」,素有「川東小峨眉」之譽的佛教名山縉雲山,位於重慶市北碚區西北4千米處,它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東西排列九峰,即朝日峰、香爐峰、獅子峰、蓮花峰、寶塔峰、玉尖峰,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為1050米。海拔882.6米的寶塔峰,因形狀象寶塔而得名,傳說是古「阿育王塔八萬四千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