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

【京劇欣賞 】- 汾河灣

柳迎春錯把金印當黃銅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

電影「梅蘭芳」運用京劇《汾河灣》坐窯門的一段,做為邱如白(影射齊如山)指導梅蘭芳演戲的開始,並成為齊梅合作成功的關鍵象徵。這是電影的觀點,梅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當然不止電影提的這一項。


薛仁貴(唐文華飾演)功成回家,行至汾河灣,遇薛丁山(李佳麒飾演)打魚射雁。


薛仁貴(唐文華飾演)追到了窯門被關在外面,薛仁貴對著門唱著。柳迎春(王耀星飾演)背坐,肩膀、背部一動也不動。

京劇競爭激烈的時代,想成為一個大名角並不容易。梅蘭芳唱戲直吾直令(侯佑宗的評語),加以那時又年輕,與十三燕(影射譚鑫培)配戲,火侯總要弱一些。但梅的扮像好,依此優勢在表情上下功夫,應有勢均力敵之效。所以齊如山建議在柳迎春入窯,背對觀眾而坐,原本無戲的這段(背坐是代表牆或門,有隔開的作用),教梅蘭芳把臉轉過來做表情。挑剔的說,這其實欠通。柳既已進窯去,門外觀眾的視覺裏只見薛仁貴對著門唱(有西皮倒板、原板、流水,是個長唱段),不可能看到室內的柳。傳統以背坐處理,青衣的頭飾、線尾子、肩膀、背部寧靜的線條,一動也不動,是別有一種造型美的氣氛。

京劇表演,類似其他中國的藝術,喜用詩意的表現法;簡單的說,就是善用留白。而齊如山在原本留白的地方建議做表情,這就轉變成演員採取競爭的表演法,相互搶戲、搶鏡頭,以顯得精神勃勃。這是西方文化的影響,齊如山嫺熟德、法文,在歐洲做生意時就愛看西方戲劇。民初回國,那時年輕好事,無意中推動起西式的演法。


夫妻相會,說到高興的地方歡天喜地。(國光劇團演出)


夫妻生氣起來,椅子搬的老遠,氣乎乎的不講話。

後來齊如山還講「有聲皆歌,無動不舞」,意思也不錯,可容易被誤解成表演要從頭到尾的一直歌、一直舞。老一派的人不理解,舞台上要應機而動,怎麼歇也不歇,儘在使「拙勁」呀。其實,用歌舞來強調京劇的特色,還不如用節奏來形容。演員的表演都能應合在鑼鼓點上,這是京劇的根本特色。雖然齊如山建議的加表情,是在薛仁貴唱停,等音樂過門的時候,好像沒影響。但做表情本身已形成一種新的節奏,與原來節奏並不合拍。

電影演繹梅蘭芳在《汾河灣》加表情,開創風氣之先;接著又用新編戲碼與十三燕打對台,獲得勝利,成為新的「伶界大王」。梅蘭芳的時代來臨,京劇成為四大名旦的天下。從此編戲開始著重表情的份量,尤其以女主角為中心;一夕間,京劇內容翻然改變,聚焦在女人的情緒渲染上。


柳迎春不識王爺的金印,以為是一塊沒價值的生黃銅。

從帝制走上民主時代,這可能也是某種「自我意識」抬頭。突出個人,女主角的高興、委屈都可無限制的表達,特別多的感觸唱個不停,從頭到尾不休息。在捧角風氣下,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其實,光讓女主角盡情顯示,其餘角色沒有發揮的餘地;女主角累、觀眾也累,因為重複一個腔、重複一張臉,很容易造成彈性疲乏。

傳統講究平均分配,生、旦、淨、丑各種角色都能各顯所長,尤其能編出銖兩相稱的對啃,所謂的「對兒戲」,讓人回味無窮。生旦淨丑平均分攤戲份,大家都輕鬆,也容易帶勁;收入上,大家出力相同,報酬相差不多,人與人的矛盾也少。現在呢,大家只能傍著大角掃掃邊,那個大角也特別需要自己獨自一個人在那裏培養情緒(揣摩內心戲吧?)。電影「梅蘭芳」,梅蘭芳每晚睡覺前需要喝一碗苦藥保護嗓子,這個意象還真表現大角的費嗓子與孤獨。

說這些無非為了襯托老戲《汾河灣》,這是一齣十分精彩的生、旦「對兒戲」。戲編的緊湊,緩急不一,迅速遞換,觀眾一顰一笑操控在生、旦兩演員的手裏。老戲《汾河灣》上台的共有四個角色,各自都有自己的噱頭。首先是花臉(淨)蓋蘇文的鬼魂,他要報仇讓薛仁貴射死薛丁山。接著是娃娃生薛丁山上場,十二歲的年紀(戲詞中說的薛柳分開十八年,是襲自《武家坡》,其實薛柳只分開了十三年。薛丁山穿安兒衣,明白表示他是個不大不小的孩子)。薛丁山能打魚射雁,薛仁貴路過時,受鬼魂攪擾誤射死他,可薛仁貴不知那是自己的兒子。


薛仁貴(唐文華飾演)在卧榻前驚見男鞋,掄劍就砍柳迎春,柳迎春急躲。

柳迎春在家門口等待薛丁山回家,正好碰到薛仁貴問路。二人問答到柳迎春入窯,套用的是《武家坡》的模式,只是較簡略一點,因為這些不是這齣戲的重點。這齣戲的重點是在薛仁貴入窯後,夫妻兩人針鋒相對的詼諧對白,表現兩人似親密,又似陌生的難以名狀的感覺。

十三年的隔閡,薛仁貴在外閱歷豐富,柳迎春則固守家園,她既純真又能利口不饒人。兩個迥異的人碰在一起,所有能想像到的矛盾,戲裏都給你演出來了。俚俗中帶著真情,生命的得意與辛酸,在對話中表現的很深刻,讓人聞之動容。這樣的好戲,珍貴猶如金子,而大部份人不理解,把它看成一塊生黃銅,這與戲裏的柳迎春還真有的比。


柳迎春(王耀星飾演)急丟掃把抵擋薛仁貴,場面凶險。


譚鑫培與王瑤卿合演《汾河灣》一劇。譚鑫培飾薛仁貴,王瑤卿飾柳迎春。

薛仁貴不慣窮家的吃喝,一路也乏了,逕自去睡覺,柳迎春賢慧的去打掃內外。卧榻前驚現男鞋,氣急敗壞的薛仁貴,不分青紅皂白掄劍就砍柳迎春,柳迎春急用掃把、畚箕來擋,灰塵迷住薛仁貴的眼。現在猶存譚鑫培與王瑤卿合演《汾河灣》的一張照片,就是這個場景。老譚沉著的演技,溫和的表現一種慍怒之情,王瑤卿則露出驚訝的神色。兩人演出都相當投入,融在突發情境中。


柳迎春(王耀星飾演)拿著男鞋故意氣薛仁貴(唐文華飾演)。

這場戲安排的奇妙無比,接下來柳迎春故意說她與穿這男鞋的人,是如何親密的相處,把薛仁貴氣炸了。可是觀眾都知道穿這男鞋的人已經死了,喪子之痛台上的兩人還完全不知道,兀自在那吵吵鬧鬧。觀眾提心掉膽,不知該哀還是該笑,造化弄人一至於此。


柳迎春(王耀星飾演)跪地,薛仁貴(唐文華飾演)拉她同下,兩人心急如焚。

觀眾知道真相,劇中人不知道真相。希區考克最擅長拍這一類型的電影,觀眾已經緊張的神經崩潰,劇中人猶在那裏打情罵俏不知大禍臨頭。老戲《汾河灣》真的夠驚心動魄! @*<--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代從康熙皇帝起設置宮廷戲,積極收集編纂劇目以供演出。到了乾隆時期成套的戲曲已是洋洋大觀,如《昇平寶筏》演西遊記故事、《昭代簫韶》演楊家將故事,而《忠義璇圖》演的是水滸傳的整套故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有清一代,全國各地都發展出自己當地特色的戲曲,對於移風易俗起了很大的作用。儒家的禮教,調和了戲曲,使中國民風出現一種活潑性,對事情的看法較有彈性,不致於刻板或不通人情。
  • 去年底的電影「葉問」,造成很大轟動。在廣東佛山,葉問如同平常人一樣的生活著,善待妻子小孩,對朋友也很好;除了練武,平日就愛去茶樓飲茶,品味飲食文化。葉問不喜張揚,有人找上門來比武,他關門比試,旁人無法得知輸贏。這樣一位低調的武術家,卻引起許多觀眾共鳴,被他喚起一些甚麼來。

    京劇也有類似不張揚的一齣戲《打青龍》。在赫赫有名的楊家將府中(天波府),不起眼的一個角落,卻有一個燒火的小丫頭擁有傑出的武功。楊家將的環境,許多人習武,這位丫頭楊排風,也受到薰陶,她不知苦不知累,一有空她就勤練,練成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蓋世武功。

  • 很小的時候就聽老人們講過薛仁貴的故事。老年人幾乎都會講,談起來繪聲繪色,娓娓道來,聽的人是人神入迷,遐想聯翩。
  • 武生的開蒙戲,通常是《石秀探莊》連著《林沖夜奔》一起學,這兩齣都是崑腔戲,詞藻典雅固然可以變化演員氣質,增添斯文氣,最特別的是兩齣戲所表現的空間大不相同。《林沖夜奔》是沿著一條道路,往前直奔;《石秀探莊》則是在莊內錯綜巷弄中穿梭,平面區域分叉轉彎,使人迷失其中。學會這兩齣戲等於學了兩種不同的空間型態,往後再演他戲,就能很快溶入背景。武生的武功技法配上各種空間背景,身段表演契合、腳步兒篤定不慌亂。
  • 梅蘭芳》上映前,約孫紅雷的採訪3年,一直被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直到《梅蘭芳》宣傳期,他才答應了。有這樣經歷的,並不是一兩家媒體,央視某著名訪談類節目,主持人還是孫紅雷的哥們兒,待遇也一樣。為此,「哥們兒有些不爽,說我約你那麼久都不答應,為宣傳《梅蘭芳》你才來。」
  • 《七星廟》又稱《佘塘關》,是芙蓉草(趙桐珊)的常演劇目,原來是一齣梆子戲,芙蓉草飾演活潑聰慧的佘賽花,不慌不忙,解開一樁被父親搞砸的婚事,而能嫁給自己的意中人。

    從前的婚姻有父母做主。佘賽花的父親佘洪,將女兒許配給楊家(楊繼業),但是一念的干擾,他竟又將女兒許配給崔家(崔龍)。這下事情糟糕了,一家女兒吃了兩家的茶,這兩家誰也不肯退讓。佘洪拿不出解決的辦法,佘賽花怎麼經歷這個死關?

  • 共產黨嚴厲管制傳統京劇,舉凡『宣傳封建迷信』的戲都不准演出。1962年72歲高齡的姜妙香(1890-1972年)加入共產黨,他生平有齣叫座的名劇《小顯》(又名《羅成托夢》),共產黨統治後,早就沒能再演出過,即使他加入共產黨也不能為他解禁。
  • 這齣戲戲份較重的是僕人趙旺與丫鬟荷珠,他們基本上不是自私的人。其實他們大可一走了之,不理主人劉志偕任其自生自滅,但是他們沒這麼做。共產黨老愛用階級鬥爭那一套論斷歷史,在這裏可就完全對不上號,說地主只會壓榨,僕人只會被欺負,……都成了牢不可破的概念。但是,知道真相,就知這是故意歪曲事實。其目的是惡意分化,使人相互為敵,處於鬥爭狀態。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