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實錄:「豈獨我知,三界誰不知!」

王勝
font print 人氣: 43
【字號】    
   標籤: tags:

公元一七三三年,清雍正十一年,河北省有交河縣舉子蘇斗南從京城參加會試後回鄉。走到白溝河,在白溝河邊的一個酒肆中遇到一位老朋友。二人入座對飲起來。

朋友剛剛被罷官。心情抑鬱,牢騷滿腹,酒酣耳熱後,滿嘴講的都是怨恨蒼天,對行善的人不獎,對做惡的人不罰,根本就沒有報應,怨恨天道不公平。這時有一位騎馬的人來到酒肆,把馬拴到樹上後,進了酒肆,坐在了蘇斗南朋友的對面,邊吃酒飯邊側耳傾聽蘇的朋友發牢騷。聽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騎馬人對蘇的朋友做個揖,然後言道:「你懷疑因果報應不存在或者不及時嗎?你來看啊,凡好色者必病,嗜賭博者必貧,這是大趨勢;搶劫他人財物者必被誅滅,殺人者也一定要抵命,這是法理。但是呢,同樣是好色而身體的狀態有強有弱,同樣的嗜賭而賭技有高有低,這是不可能都完全相同的;同樣道理,一同去搶劫財物必然有主犯和隨從,而一同去殺人也存在誤殺和故意殺人,從法理上也應分別論罪。這其中的細節也需要認真的推敲和研究。這期間有的人功過相互補償,看似無報應,其實已經報應了,這叫無報為報;有的人應遭的罪或該享的福還沒完,雖該報應而不是立即就報。這裡的區別更是即公平又細微,只有蒼天才能掌控;你僅憑眼前之所見,而懷疑、否定天道對善惡的明斷,你這不是在顛倒黑白嗎?而且你也沒有資格去埋怨天道。我現在就說說你:你的命運本應當流外出身,官可至七品。但你為人偽詐奸猾,處世則多方探察,很善於趨炎附勢和避重就輕推卸責任。而且你還十分善長排擠人。根據你的這些劣行,遂削減為八品。你在陞遷八品之時自己認為是由於心計周密,由九品而升。不知道正是因為你心計周密,由七品而降也。」

這時,騎馬人走到蘇斗南的朋友跟前,附在他耳邊小聲說了幾句話,說完後大聲問他:「你忘了嗎?」蘇的朋友立即驚駭的汗流浹背,問騎馬人:「你怎麼知道的?」騎馬人微笑著說:「豈獨我知,三界誰不知!」說完轉身上馬。只見黃塵滾滾,頃刻不見蹤跡。

(故事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本文摘編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朝時,有一位老人坐車向崇文門方向去,還沒到城門時突然就死在了車裡。守城的兵丁一看車上有位死人,便把車伕扣押控制住了。當時正好天黑,來不及驗屍,就把老人的屍體暫時存到店舖裡。到了半夜,屍體突然失蹤了,負責看守的兵丁驚慌失措,互相商量如何向上面交代。有人說某處新近停放了一具棺材,還沒來的及下葬,不如我們趁著天還未亮趕快把那裡的屍體偷出來,以應付明日的驗屍吧。大家一合計,覺的這主意不錯,就偷了那屍體以頂替老人的屍體。
  • 清代有一個人名叫李可久。他曾經說過:他的祖母于氏能記憶前生之事,出生才三天就開口說話,向她今生的家人們訴說了其前世的情況。
  • 清朝時,武昌城東關外有一座明朝留下來的佛寺,寺內建築壯麗宏大,而且其中供奉著一尊大佛像,佛像高兩丈多,佛像之身為鐵鑄,佛像頭部則是銅鑄。
  • 清朝順治已亥年間(西元1659年),江蘇昆山人徐立齋考中了狀元。在他剛剛考中狀元時,有個人去城隍廟祈禱,晚上就留宿在廟裡。
  • 明代浙江湖州有位孫邵先生,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送給了他一些勸善的書籍、資料。孫邵先生看過後很相信,從此日日以善行自勉,從不違背道德準繩,非常用心的做善事。
  • 為人不僅不能行惡,就連惡念最好也別動,如果動了惡念則要及時去掉…
  • 清朝時襄陽有位太守名叫嚴如泗,他在乾隆初年時曾任山西聞喜縣縣令。那時他很喜歡對犯罪嫌疑人加以拷打逼供。他專門特製了一個木頭做的鎯頭,用其敲打犯罪嫌疑人小腿處的骨骼,令他們苦不堪言。
  • 南宋時福建建陽有個法名叫師逸的僧人,一向喜好欠錢負債。一次他向縣吏劉和借了十貫錢。古代時用繩索穿錢,每一千文為一貫,十貫錢也就是一萬文銅錢。可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劉和幾次要他還錢,他都推脫說還不出來,其實也是他自己不想還了。
  • 明朝時,浙江餘杭那個地方有位醫生姓陳。一次有人病危,陳醫生細心醫治使其痊癒,但因為病人家中很貧困,陳醫生就沒有收取報酬。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