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眾志成城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541
【字號】    
   標籤: tags:

“眾志成城”原作“眾心成城”。

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鑄造一口極大的鐘。單穆公和樂師州鳩知道了這件事,便勸阻景王打消鑄鐘的念頭。他們認為:那麼大的鐘雖然少見,但是聲音不一定和諧好聽,若因此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沒有必要。

然而景王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仍然執意鑄鐘。隔年,大鐘鑄成了,平日慣于獻媚的樂工們,紛紛向景王讚美大鐘的聲音非常和諧、好聽。景王十分高興,就找來當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誇耀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怒斥他已經老了,懂個什麼啊?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了。

後來“眾志成城”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出現“眾志成城”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後蜀‧何光遠《鑒誡錄‧卷七‧陪臣諫》:“四海歸仁,眾志成城,天下治理。”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周公平定管、蔡叔及武庚之亂後,便作了《鴟鴞》這首詩,贈送給成王。
  • 過了半年,楚莊王親自處理政事,把楚國治理得非常強盛,而楚莊王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春秋時,吳王夫差要去攻打齊國,越王勾踐率領部屬去朝見吳王,並贈送財物給吳王及大臣們,吳國大臣們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覺得不妙。
  • 季文子遇事都要考慮多次才去做。孔子聽到這件事情後,說︰“一件事情考慮兩次就夠了。”
  •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生前的為人配得上那樣的諡號。
  • “老馬識途”比喻經歷豐富的人,容易把事情做好。
  • 戰國時代的韓非子認為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不可一味地遵循古人的作法,要適合當前的社會所需,否則會徒勞無功。
  • 從前在杞國有個人,成天擔憂著天會下塌,地會崩裂。

  • 這是戰國時,秦國丞相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闡述國君治理國政的道理。他認為國君治國應要符合時宜,明白世事在變,若一味沿襲舊法不知改革,那麼就無法治國。後來這個典故就被濃縮成“刻舟求劍”這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 眼看秦國日益強大,而各路的反抗軍卻畏縮不前,楚國的大將項羽便決定再度發動攻擊。他為了激勵軍隊的士氣,就想出了一個方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