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曹劌諫莊公

沉思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魯莊公要到齊國去看社祭(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曹劌勸阻說:「不可以呀!禮,是用來端正民風、為民楷模的。所以先王制約諸侯,規定五年之中,要派史臣聘問四次,國君親自朝見天子一次。

朝見之禮完畢,還要在會上講習禮儀,用以再次確立爵位、班次的義理,遵循長幼、尊卑的秩序,訓示上下、貴賤的原則,制定財用、開銷的節度。朝會期間,不允許荒疏怠惰,無故缺席。

現在,齊國背棄先祖太公(齊先祖──姜太公 望)之法制,而將社祭向民眾開放,任其圍觀,您則專為此事趕去觀看,這不是成規,還怎麼訓導小民?春分時舉行社祭,是為了贊助時令,祈福農事;收割後舉行蒸祭,是為了貢納五榖,以酬土神。

如今齊國舉行社祭而觀者甚眾,這是違背先王遺訓的。天子祭天時,諸侯去助祭,同時接受政令;諸侯祭祖時,卿大夫助祭,同時接受職事。臣從來沒有聽說諸侯之間互相觀看祭祀的,何況這次祭祀又不合法度。

國君出行,史書一定要記載,記載下不合法度的事,讓子孫們怎麼看?」

莊公不聽勸,還是到齊國去了。

在整個事件中,曹劌進諫的目的,在告訴魯莊公,禮不可違、法不能背的道理。「崇德守禮」是先秦時代人們思想意識中的一個重要的內涵。這種觀念,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全都反覆的被要求、被強調。「德」與「禮」相輔相成。能守禮者必有德,無禮者則無德可言。而德、禮俱廢,那就大禍臨頭、喪邦辱國、天下盡失啦!

(取材自《國語·魯語上》)
轉載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安世是京兆人,在權叔本家做僱工。他天性仁慈,從從來沒殺過生,對人也老實誠懇。這年,他只有十三四歲。
  • 石勒(274—333年)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紀元319一--333年在位。羯族人,幼年隨同鄉人作小販生意,耒到洛陽。又曾為人打短工耕田。二十多歲時,被官吏掠賣到山東為奴隸,與汲桑等聚眾起事。後投劉淵為大將,他能聽從諫言,重用漢族失意官僚張賓,並聯合漢族軍隊,發展壯大了實力。319年自稱趙王,建立了政權,史稱後趙。
  • 《國語》是中國上古時代,一部「記言」的史書。我們知道,周代的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更有記言、記事的分工,但不是絕對的,因為史書中的「言」,其實不能脫離「事」而獨立,言、事合一,方為「史實」。而作者不是一人,而是很多人,就是各國的史官,然後有人把這些加以彙集、整編而成。
  • 治國之道,在於順應自然規律和人民共同意願之所歸,也就是說,上體天心,下查民情,方能得天保佑而民富國強。所謂天不可違,民不可欺,愛民者必興,害民者必亡。在位者要想長治久安、國祚綿延,就得敬天恤民,不可一意孤行。
  • 宋朝時有個尚書,名叫楊玢,他在退休之後,回到長安居住。他在長安的舊居土地,多為鄰居侵佔。他家的子弟們,想要到府裡上訴,依靠楊玢的影響力,索回被鄰居侵佔的土地。子弟們把狀紙寫好以後,先交給楊玢審閱。
  • 濟公住過的杭州淨慈寺,曾經被大火燒過一場。提起這場火,還有一段故事呢。
  • 《國語》這本書中所記載的史實,包羅萬象,涉及的範圍也很廣,幾乎涵蓋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領域。這些富於哲理的言論與思想,不僅在當時是為政者的箴規,而且在現代,仍有它不可磨滅的實質意義。下面這一則史實,記載了周朝大夫主張在上位者,不可與民爭利,要讓利於民,更不能擅專天下之利。極力反對壟斷財富、獨佔利源的經濟觀點。
  • 中華大地上,經過一個個朝代的變遷、更換,演繹出他們的興衰、滅亡,留下了五千年文明。其中可以通過觀天象、識政局、察民風,能使人們看到一個朝代或政權的興衰、滅亡的前兆,以史為鑒,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機會選擇光明的出路,順從天意,遠離災難。
  • 夏天時,魯宣公在泗水深處下網捕魚,魯國大夫裡革把漁網撕破扔了,說:「古時,大寒之後立春之時,土中蟄伏之蟲萌動了,負責管理川澤的官員,才開始講習並指導民眾如何利用漁網、竹簍捕大魚、撈大蛤,拿到寢廟中祭祀祖宗,然後行之於國中,以幫助宣發地下的旺盛陽氣。
  • 我遠房堂兄紀旭升說,村南過去有個狐女,媚過許多少年。所謂二姑娘,就是這個狐女。族人紀某,想活捉她,但沒說出口,只是心有此念而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