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史論兵》

甲午戰爭(下)

font print 人氣: 216
【字號】    
   標籤: tags:

歷史中常有些奇特的迴圈。戰國初期魏文侯拜吳起為將,大敗秦國,奪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而秦昭王時白起為秦將,又大敗魏國,奪了魏國的河東之地。正是「三十河東、三十河西,吳白兩起,天賦玄機」。

類似的事在西方歷史上也存在。約西元前十三世紀的「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人徹底摧毀了小亞細亞的特洛伊城,幾乎將特洛伊人趕盡殺絕。然而幾百年後,特洛伊倖存者的子孫在台伯河邊的七座小山丘上修築了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可是這座小城卻命中註定要秉承天命,走向輝煌。西元前五世紀這座小城開始走向對外征服之路,西元前2世紀,特洛伊倖存者的子孫征服了希臘,建立起了一個囊括整個地中海的首屈一指的大帝國。觀眾朋友們可能已經猜到了——不錯,特洛伊人的後代就是偉大的羅馬。

中日兩國作為東亞的近鄰,在歷史上也有糾割不清的恩怨輪回。西元663的白江口海戰,大唐重挫日本,粉碎了日本第一次對外擴張的夢想。西元1592年,剛剛完成統一的日本傾全國兵力30餘萬人,在豐臣秀吉的號令下,大舉進攻朝鮮。明神宗萬曆皇帝派明軍入朝協助抗倭。經1592年(壬辰)、1597年(丁酉)兩番大戰,終於成功驅逐日本,第二次粉碎了日本的擴張夢想。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丁酉再亂」,日本史書則把這次較量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甲午之役可說是中日歷史上第三次正式交手。只是事易時移,情形與前兩次已大相徑庭了。甲午戰爭第一階段在朝鮮進行,最主要的陸上戰役就是「平壤戰役」了。最先入朝的清軍即是所謂「四大軍」,分別是:錦州的「毅字軍」;天津小站的「盛字軍」;分駐奉天各地的「 奉軍」;以及奉天練軍的「盛字營」和吉林練軍。但是這些部隊分屬不同的派系,一直沒有一個能孚眾望的人統攝全局,造成了駐朝清軍長時間「有將無帥」,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直到從成歡之戰敗退下來的直隸提督葉志超退回平壤,清軍才算有了個正式的統帥。

甲午戰爭中,日、清雙方裝備水準接近;而平壤一戰中,兩方也勢均力敵,結果卻是以清軍的大敗虧輸而告終。到底發生了什麼?甲午戰爭後續的進展怎樣?是什麼造成了清朝在坐擁優勢的條件下卻備嘗失敗的苦果?

請和文昭、賀宇博士兩位重回甲午,梳理這一段令中國人心痛的歷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為“漢初三傑”之一,韓信被劉邦稱為“連百萬之從,戰必勝、攻必取”,終其一生,從來沒有在戰場上被擊敗過。在這些戰役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井陘口之戰 ”,韓信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竟然敢於于“背水結陣”,而且還贏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勝利!韓信是如何做到以少勝多的?假設當時的情景,有沒有別的可能?
  •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薜西斯一世(Xerxes I)率大軍30萬水陸並進, 遠征希臘。在橫掃了色雷斯和馬其頓之后,直抵溫泉關(Thermopylae)隘口,希臘十萬火急!
  • 吳楚兩國幾世宿敵,力量對比上是楚強吳弱。但是吳國卻驚人地以少勝多,以水陸三萬多精銳擊破楚國逾二十萬大軍,攻克其都城郢都,把諾大的楚國逼到了幾乎亡國破都的處境,令天下強國都目瞪口呆。
  • 公元前506年秋,西元前506年秋,經過多年的準備,吳國攻楚大軍的戰車終於隆隆起動了。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將、孫武為軍師、王弟夫概為先鋒,聚集水陸精銳三萬多人,按照孫武事先謀定的方略,避開吳楚邊界的正面,溯淮水西進,取道蔡、唐兩國,從北部突入楚國境內!
  • 甲午戰爭(1894-1895年)是中國人心頭的傷痛,但它又是任何關注歷史的人無法回避的一筆,任何想要瞭解近現代的中國的人,都無法回避這場戰爭帶來的深遠影響。
  • “臥薪嚐膽”這個成語講述的是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苦心礪志,十年複國的故事。這個故事之所以能被傳頌千載,乃是由於主人公勾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故而能轉弱為強,成不世之功。“忍”的力量在歷史進程中有怎樣的作用,回顧一百年的甲午年,那場決定了中日兩國國運消長的戰爭,我們能再次得到啟示 ——如果我們能從另一角度來看待這個歷史事件。
  •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 那些出人意料的戰爭!昆陽之戰,王莽42萬大軍,驅動虎豹犀象助陣,為什麼卻敗給劉秀1.8萬綠林軍?靖難之役,明成祖靠什麼扭轉乾坤?
評論